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大国基理 > 正文

【大国基理】云南蒙自:家门口挣钱日子甜

幻灯片-大国基理

随着冬季的来临,一些地区已进入农闲时期。但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众多小微企业和特色种植产业基地却呈现繁忙景象。当地群众通过迅速且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就能就近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传统的“冬闲”时光俨然成了“冬忙”季节。

蒙自市草坝镇“622”蓝莓联农带农模式助农就业 白丽达 摄

蒙自市草坝镇“622”蓝莓联农带农模式助农就业 白丽达 摄

“蓝精灵”孕育“新农人”

“工资3000多块,主要工作是在基地采摘蓝莓,这里用工量很大,收入也稳定,重要的是务工顾家两不误”。三个月前,蒙自市草坝镇马街村的杨燕打算返回浙江继续打工。启程前,她得知镇上的“和美家园”服务中心能找到就近的工作,便抱着尝试的心态前往应聘。当天,她就与当地一家农业龙头企业签订了用工合同,决定不再背井离乡。

为增加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草坝镇盘活原小龙潭煤矿草坝搬迁农场的闲置资产,建立“和美家园”服务中心,吸引了27家企业入驻创业平台,当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1.13万人。通过红河州“南工北送”平台,与南部县市的劳务经纪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吸引5000余名劳动者至草坝就业。与6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开设8项培训课程培训3612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20余名。此外,通过“622”联农带农模式(销售收入按照农户占60%、村集体企业占20%、龙头企业占20%的比例进行分配),推动430户“家庭农场”创建,形成农户、村集体经济与龙头企业三方共赢的模式。2023年,全镇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588.6万元。

“玫瑰花”引来“金凤凰”

位于市区28公里外的期路白苗族乡白猛孔村,曾因产业结构单一而发展受限。乡党委政府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带领群众发展多元化经济闯出新路子。提起白猛孔村委会副主任黄帅,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从返乡人到村干部,从村干部到“领头雁”,黄帅的经历与村里的蜕变正是当地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期路白苗族乡白猛孔村的金边玫瑰烘焙车间已初具规模 蒙自融媒 摄

期路白苗族乡白猛孔村的金边玫瑰烘焙车间已初具规模 蒙自融媒 摄

黄帅2011年返乡,2013年至2021年任簸咪底村小组长,2021年起任村委会副主任。2022年,在市级举办的一次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上,黄帅了解到金边玫瑰价值和发展前景,便与朋友成立公司,试种植金边玫瑰40亩获利。在村党总支支持下,他与82户农户签订400多亩种植协议,带动320多人就业,增收120余万元。曾靠低保金维持生计的村民熊平,今年1月开始尝试9亩金边玫瑰试种后收成满满,6万余元的纯收入给他带来家门口产业的无限生机。尝到甜头的熊平,现在又扩种11亩,他说:“20亩小玫瑰成就‘大产业’,心头‘甜’呐!”目前,全乡种植面积超1000亩,周边乡镇新增1100亩。

“花样经济”推动下,全市玫瑰花种植连片发展。海拔1800米的冷泉镇夺底村的400余亩滇红玫瑰园硕果累累,该镇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利用闲置厂房建厂,生产玫瑰醋、糖浆等高附加值产品,年产量5万余吨,带动20余户农户实现亩增收6000余元。

“土山货”铺开“就业路”

利用高原气候和优质土壤优势,老寨苗族乡招引龙头企业实施艾草种植,争取中央衔接资金250万余元建设艾草初加工厂,探索“811”联农带农模式(艾草销售收入按农户80%,村集体10%,公司10%的比例进行分配),推广艾草种植、加工。目前,全乡种植面积2000余亩,务工岗位分为艾草种植、收割等,工厂提供本地长期务工岗位6个、月均工资4000元,使用本地劳动力3400余人次、日工资120元/人,助力当地群众增收40余万元。

水田乡党委政府通过引进农业加工企业,在山区建起芭蕉芋加工厂,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社会资本”模式,整合村集体资源和社会资本,打造“种、产、销”为一体的芭蕉芋、红薯、木薯等农产品产业链,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带动群众种植芭蕉芋300余亩,亩产值增收约4000元。

提起蒙自的特色水果,不得不说芷村镇冬季里的“一口甜”——枇杷。芷村镇引进培育龙头企业,鼓励致富带头人带领群众发展枇杷种植,实现联农带农、助农增收。其中,双利合作社通过延伸枇杷种植产业链,将鲜果枇杷深加工成枇杷酒、枇杷膏、枇杷茶等产品,实现“一季枇杷,一年产业”的目标。目前,全镇枇杷种植面积4.7万亩,挂果面积3.7万亩,产量29600吨,产值53280万元,带动3100余户群众增收。

“小工坊”烘焙“香饽饽”

米线小镇C区的面包工坊直播间,“主播”杨东敏正在进行零碳石榴饼直播销售 王洁 摄

米线小镇C区的面包工坊直播间,“主播”杨东敏正在进行零碳石榴饼直播销售 王洁 摄

12月的蒙自,寒风渐起,心向暖阳。走进米线小镇C区,通过整合闲置商业用房改建成的一座面包工坊,其生产线如火如荼,面点师们正熟练地制作着面包、蛋糕等烘焙产品。二楼直播间里,流利且有亲和力的普通话格外引人注意,“主播”杨东敏女士正在介绍公司新研发的零碳石榴饼。杨东敏说,她虽然是外地人,但在这里有7年了,这里如同“娘家”一样亲切。据悉,公司在蒙自经营10多年了,长期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目前,工坊里八成以上的员工来自附近的新安所街道,面点师张石丽就是其中一位。张石丽需要在照顾孩子的同时维持家庭生计,这里每月5000多元的工资已经让她很满足,公司每年发放价值600元的蛋糕卡给员工,每月为员工举办集体生日会,这些都让她们感到“香饽饽”的温暖。

草坝镇群众在“和美家园”了解企业劳务用工情况 王洁 摄

草坝镇群众在“和美家园”了解企业劳务用工情况 王洁 摄

幸福在哪里?就在群众的“口碑”里。今年以来,蒙自市积极探索就业新模式,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盘活闲置资产12处,扶持发展小微企业23家,打造就业帮扶车间7个,回引外出务工返乡就近就便就业农村劳动力5486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288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20人,以“小切口”撬动家门口就业“大民生”。(作者:王洁)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