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好评中国·追光青年】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最新追光青年-文章配图

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陈雪峰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受到社会重视,但也要理性看待和科学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在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时应当细化概念、指标和数据;分析影响因素时应当从个体和环境层面剖析共性因素和个性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服务;针对当前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应当尽快完善心理服务体系、健全心理服务标准、加强心理健康基础性研究。

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很复杂,科学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应当着重推进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纳入国家级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2018年启动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具体任务之一是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要求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建设力度。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部署了八项重点工作,包括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建强心理人才队伍、支持心理健康科研、优化社会心理服务、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同年,教育部组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旨在切实发挥专家的咨询和辅助决策作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决策水平。国家层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已经系统布局,当前的重点是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进行具体落实。教育领域的心理服务资源与教育资源一样存在配置和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心理服务的前提是需求,应当针对不同群体青少年,在进行科学、精准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心理服务体系。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需要时间,要接受学历教育、实习实践等系统培养,短期内若要通过转岗或兼职等方式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应当有规范的上岗培训和考核机制。

二是不断完善青少年心理服务标准。心理服务的基本过程是测评、干预、效果评估,以及贯穿始终的伦理要求。目前,我国在心理服务行业的准入标准、培训标准、从业标准、机构监管、伦理监管标准化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心理健康测评为例,当前,一些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的滥用和误读成为突出问题,很多从事心理健康测评的心理服务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和资质,不能保证按照科学规范的标准化过程进行施测和解读。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应当针对青少年的特征和需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此外,心理服务的伦理要求至关重要。任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在实施之前应获取有关部门或机构的伦理审核,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前必须获得家长书面知情同意和未成年人本人知情同意,做好科学解释和问题预案,并全过程遵循专业伦理要求。

三是加强心理健康基础性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受遗传因素、大脑神经递质、躯体健康、人格特征、生命早期成长环境、外界环境等多层面因素的影响,要揭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机制,从而开发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技术和产品,就需要集聚多学科人才、多种技术手段开展科技攻关。心理健康研究的群体异质性和个体差异大,科学研究难度大、周期长,需要各方面长期稳定支持。应当尽快推动在国家层面建设心理健康的研究平台,在基础性研究领域集聚力量合力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为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服务技术和产品

[责任编辑: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