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飞进(北京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战略机遇期、深度承压期、塑造变革期、窗口展示期“四期并存”就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面对的阶段性特征。只有科学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才能不断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信心和定力,不断提高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力和水平。
战略机遇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当前一个最大机遇,就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驱动发展机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催动下,当今世界科技正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科技发展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态势,大数据科学成为新的科研范式,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数据浪潮、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以及能源、材料、生物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引发产业革命性变革。比如,新型信息功能材料、器件和工艺不断创新,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促使信息技术渗透方式、处理方法和应用模式发生变革,促进人机物融合,消费者将在更大程度上参与设计和制造过程,甚至成为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科技创新,让我们有可能瞄准发生革命性变革的重要基础和前沿方向,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变革性创新,在战略必争领域取得先导性成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科技基础,让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更为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更为充沛的内生动能。
二是市场需求增长机遇。从历史和现实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并随着技术成熟和产品成本下降,随着产业发展从萌芽期步入成长期和成熟期,会带来相应市场需求的跃升式增长。比如,上世纪中叶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1990年—1997年,仅仅7年时间,美国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就从15%快速增长到35%。又如,随着技术进步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据国际能源署测算,未来十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倍多;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GW),是2022年的约4倍。这正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增长空间。市场需求特别是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给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2021年和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项目对外签约额连续增长,年增长率达到13%。2023年底,中国的风电、光伏累计装机量达到10.5亿千瓦,占全球新能源总装机量的四成。新能源产业只是这一轮产业变革中的一个缩影,而新材料、生物科技、信息技术等众多领域也都蕴含着市场需求增长的巨大空间。
三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机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科技对产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比如利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新技术直接催生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等,这些都会带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二是受科技革命影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同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历史性交汇,这对我国来说,其中也蕴含着巨大机遇。这是因为,我国已经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的所有工业门类,拥有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中国制造覆盖了从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到产品组装、销售等各个环节,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和共享,与世界各国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合作关系。这决定了中国产能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锚,全球产业链重构不可能没有中国的参与。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制造促进了全球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国在为全球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的同时,也必然有能力抓住并用好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机遇,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更加有效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在推进自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是国际合作发展机遇。与以往的科技革命不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发生的,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大势所趋,因此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影响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均远大于以往,其所蕴含的国际合作发展机遇也远大于以往。比如,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超出预期,全球绿色产品总供给严重不足。中国新能源产业顺应绿色转型和经济全球化大势,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2022年《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测算,过去15年以中国为主的全球光伏产业链分别为美国、德国光伏安装节省了360亿美元和70亿美元。如果各国转向国内生产,光伏组件的价格将比全球化生产高出20%—25%,这将严重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持,显著提升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可及性,降低了全球使用绿色技术的成本。又如,中国制造对芯片等零部件产生大量需求,促进了集成电路等相关行业的快速迭代升级。还如,新能源汽车企业特斯拉上海工厂建成后,迅速贡献了其近一半的全球产能,支持了其后续的产品和技术研发。这些成就,都是中国坚持开放合作,与他国分享发展机遇的结果,同时也证明,各国抓住国际合作发展机遇,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就能在更大程度和更广范围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共同繁荣。
深度承压期
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存在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时指出: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这既来源于国际政治领域,也来源于国际经济领域,特别是美方恣意推进的对华“脱钩断链”。
毫无疑问,美国上演的“脱钩断链”戏码,给我国技术创新造成了阻力,对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造成了干扰,减少我国企业出口订单,不仅影响我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科技和经济领域的合作,还会限制我国企业参与某些国际标准的制定,影响我国在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这给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带来严峻挑战。当然,我们不能也不会被这些挑战所吓倒。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危和机之间的辩证关系后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就前所未有。”只要我们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就能转危为机,化挑战为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塑造变革期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处于重要的塑造变革期。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一是各地区各展所长,形成协同发展、联动发展的生动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各地区立足自身比较优势,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发展均衡性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呈现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区域协调发展崭新局面。同时也要看到,东西部地区发展绝对差距仍然较大,北方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仍有困难,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任务艰巨,特别是部分关键产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分布过于集中,一些地区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的匹配性不足,地区间产业同质化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仍然突出。近年来,各地区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各展所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积极抢位发展又善于错位发展,有利于统筹推进四大板块发展,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培育壮大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推动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推动重要功能区建设,保障国家粮食生态能源安全;进一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形成高水平区域开放新格局;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利益合理分配,从而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形成各区域协同发展、联动发展的生动局面。
二是改革和创新良性互动,形成动力和机制双轮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改革和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都是发展的基本动力。改革中包含着创新,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创新内在要求改革,不改革就难以释放创新活力。通过狠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动能,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扫除障碍,就能实现改革和创新良性互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动力和机制的双轮驱动。
为此,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同时,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要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不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三是各产业合理布局,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基本形成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但也要看到,我国产业体系“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宽而不深”的问题依然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依然存在不少瓶颈短板,产业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要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而这正是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筑牢产业体系“压舱石”;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窗口展示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充分展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有利于发挥其实践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正是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突出表现。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的形成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2012年的1万亿元大幅增长到2023年的超过3.3万亿元。2023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升至2.64%,创历史新高。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稳居世界第一,研发经费投入居世界第二,还拥有2亿多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2亿多技能人才所形成的人才红利。快速增长的研发经费投入和规模庞大的科技研发人员,推动我国企业、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驶入“快车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效明显。截至2023年末,我国有效发明专利499.1万件,较2022年末增长18.5%。截至2023年末,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36只子基金,资金总规模624亿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1606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达2376家。北京证券交易所2023年新增上市公司77家,公开发行融资146.28亿元。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等取得重大成果,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快速成长,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二是产业结构实现新提升。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这些传统产业作为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具有较为突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新兴产业优势正在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风电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全球领先。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全年合计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900万辆,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光伏领域多晶硅产量、组件产量、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风电机组产量占据全球2/3以上的市场份额。未来产业蓄势待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产业加速培育。总体来看,我国产业正加速向高端化迈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步伐加快。我国技术密集型行业超过资源密集型行业跃居主导地位,形成了高铁、电力装备、船舶、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一批优势产业。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稳步推进,发展优势更加巩固。同时,我国持续促进人工智能、5G、量子计算等领域重要创新成果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不断强化数据支持和应用场景建设,为产业智能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新进展。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绿色技术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引导和支持企业降碳减污增绿,不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增强工业绿色转型动力,努力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3年,全国细颗粒物(PM 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5.5%,均超额完成年初目标。我国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生产力茁壮成长,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更鲜亮。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实践证明,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结果,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有效应对风险挑战、聚精会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结果,也是正确把握并运用经济规律指导发展实践的结果。总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经验,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掌握主动,而且有助于我们增强信心、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而为推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