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代网络舆论工作,党员干部要契合时代新要求,面对舆情既不能“盲目蛮干”,也不能“畏手畏脚”,要掌握新技能新方法,“看准了”又“打准了”,才能激活回应“新”动能、顺应群众新期待。
契合时代新要求,化被动为主动。当前是瞬时传播时代,一张图、一段视频等非常微小的事件,尤其是涉及干部、涉及政策的高敏感度话题,经网络媒体几个小时的发酵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产生较大规模连锁反应。舆情发酵初期如果没有及时处置,容易引发次生舆情。传统的“让子弹飞”的“冷处理”模式需及时调整,避免过于松弛导致错失良机;但有些舆情甚至是在党员回应、官方信息的基础上变形演化的。可见党员干部在网上发声需张弛有度,在观大势、谋全局中把握好新时代网络舆情的发展特点和群众在意关心的变化趋势,以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姿态主动投入舆论场,从源头抓起,及时关注舆情风向,一旦出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立即干预转化,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化险为夷、化危为机。
激活回应新动能,化套路为真诚。网络舆情的突发性、互动性、情绪性三大特点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是一个常抓常新的课题。在回应舆论时,容易出现回应不及时致社会恐慌、回应不到位致情绪泛滥、躺平不回应致公信力下降等难题,不仅影响社会稳定、加大社会治理难度,也会使公众正当权利遭受侵犯,网络舆论场更加乌烟瘴气。对此,党员干部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日常性观测和实时预警,坚持“心中有党性,眼中有百姓”,摒弃事不关己的围观心态和“低级红”“高级黑”口号式宣传,应以共情思维回应群众关切,尽可能基于社会共识和观点共鸣来广泛传播官方主流思想,做好“分人群、分主题、分时段”的舆论引导和理论宣传,通过“即时引导”“诚实回应”“及时回访”三步走,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获得群众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顺应群众新期待,化批评为动力。网络舆情夹杂着恶意造谣和负面情绪,也存在着群众真诚的意见表达,反馈出社会治理中的普遍问题和潜在的风险爆点。党员干部要习惯“在骂声中听诤言、在舆情下推进工作”,只有深入网络舆情,实事求是看待网民言论,善于从群众的“诤言”中听到“弦外之音”,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党员干部要多去网民“家里”串串门,多与网民一起话家常,把广大网民的意见、建议和智慧转化为行动的方向和动力,以实际行动、实际成效来有力回应群众期待,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努力构建“鱼水情深”的网络干群关系。(中共庆元县委组织部 吴依帆 周晓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