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集中交汇点,通过教育培养出既懂文化又懂科技的高素质人才,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不仅是新时代的呼唤,更是赋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夯实文化和科技融合基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高校需加速教育改革,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夯实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人才基础。高校应坚守传承与创新的使命,通过开设文化与科技交叉融合的课程和专业,如文化数据科学、数字艺术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倡导、鼓励跨学科学习,如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解读和传播,培养兼具文化底蕴和科技素养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应利用自身资源,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培养出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场域中,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文化和科技融合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当今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必然需要。高校要时刻心怀“国之大者”、常谋“省之大计”,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让文化和科技融合所产生的效能,成为驱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教育作为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创新的先导,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自然要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时代使命。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大胆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教育改革路径和模式,推动文化学、艺术学、传媒学等人文社科类学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理工科类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强化专业交叉融合。坚持教学模式创新,在以教育数字化引领新时代教育现代化中,教师要主动适应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和思维范式的迭代和升级,提升自身数字化胜任力。采用项目制、案例教学、实践导向等教学模式,传授学生智慧和认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让学生进行更有价值的深度学习,帮助和引导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评价体系改革,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既注重学生的学术成果,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贡献,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构建文化和科技融合范式。作为新型发展模式,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需要在保持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赋能中华文化传承创新。高校应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调整教学思路和方向,融入文化加科技的理念,积极探索校企“产学教研”四维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开设文化和科技融合相关的课程,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和案例集,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共建共享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共享互联。搭建创新平台,建立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实验室、创新中心等,积极构建“文化+教育”“科技+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教育新生态,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和创新创业的机会。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与国际知名高校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融合发展范式,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工商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经济时代地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与实践研究”(20240100106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