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实践逻辑

【摘要】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根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包容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提供价值共识。共识传播立足于异质文化之中,要求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之间保持战略互动,以设置正向议题为靶向,以构建正面的舆论生态为指向,通过多元对话、互相认知、意见交换等方式进行价值叙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应积极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不同文化文明间的互鉴互动,以叙事主体作为抓手,展开基于主体多元化的叙事传播。以技术手段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图像化,是有效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信息或情感的重要方法。应通过技术赋能,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具象化和吸引力,提升其内容的深度与受众的联系度,多角度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要义。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 国际传播 实践逻辑

面对当前普及度较高而认同度相对较低的现实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应坚持问题导向、采取精准化的传播策略。对此,要加强全人类共同价值、多元化叙事与技术赋能之间的有效逻辑关联,塑造以共识话语、受众本位、新技术表征为特征的多维国际传播格局。

一、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共识传播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根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它尊重文化文明的差异性,强调在差异性中寻找共性,以共同价值超越人类社会的对立和对抗,以此逾越宗教、价值观、习俗等方面的鸿沟。在多元文化之间潜藏着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即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构建本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重要立场。它搭建了新型的普遍性价值框架,其经典表述即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这一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精准表达,沟通了人类不同族群的情感,激发了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人类共同价值克服了人类社会价值认识中的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为共识传播提供了重要落脚点。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包容性,为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价值共识。其中,“和平”价值秉持以和为贵、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安全观,培养世界和平发展的道义力量,旨在构筑世界长久和平的厚实力量。“发展”价值兼顾不同国家的利益、追求不同国家需求的共同性,以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为内核,注重世界各国对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共享。“公平”价值首先是尊重和维护各国的主权,以此为基础倡导权利、机会、规则的公平,并强调资源、权利、机会分配的相对均衡。“正义”价值坚持以义为先、义利兼顾的原则,既维护本国的“私利”,又处理与其他国的“公利”。同时,坚决反对零和博弈、单边主义,坚持合作共赢、多边主义,协力建构一个大同世界。“民主”价值强调充分尊重本国人民的权利,不能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作为参照物和标准,因而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力阻碍或破坏他国人民自我发展的权利。“自由”价值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目标之一,反映了人类社会由物的追求到精神追求的转变,并非资产阶级的专利。它既尊重表现形式、实现方式的多样性,又捍卫价值的普遍性,为人类文明的互鉴交流奠定了价值基础。可见,全人类共同价值既包括了人类利益和需求的差异性,又倡导共同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重要准则。

共识传播立足于异质文化之中。共识作为人类团结互助、抱团取暖、共谋发展的力量驱动,有利于打破异质文化的鸿沟。正是在差异文化的交流交锋碰撞之中,不同国家民族形成知情意的共同点,并逐步铸成群体认同。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应确立共识,寻找不同文化、民族间的共性,避免一家独唱以及单主体压迫式的传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共识,主要表现为国际受众欣赏、认可和支持全人类共同价值。这就要求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之间保持战略互动,以设置正向议题为靶向,以构建正面的舆论生态为指向,通过多元对话、互相认知、意见交换等方式进行价值叙事。在价值追求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叙事要与国际受众的文化背景、认知方式、思维习惯进行融通,把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碎片化认知内化为国际受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信仰;在价值感召上,从被动的价值信息“接收器”转为主动的价值构建者,将价值相异转化为价值同构;在价值实践上,强化人类社会的“共在”感,拓展国际社会的共同记忆,提升深藏于人类个体的同理心、共情、认同感,从而激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动机。

二、基于主体多元化的叙事传播

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其他部分国家的价值观念未能形成有效互动,有些国家甚至对其认知存在偏见和误读,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将之视为意识形态的工具,从而降低了其世界意义。因此,应积极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不同文化文明间的互鉴互动,以叙事主体作为抓手,改变部分国家或民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刻板印象。    

一是在叙事主题上,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其他国家民族的思想价值交相辉映,使其内蕴的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得以传播和共情,在理念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叙事主题上得以平衡和协调。既要阐述中国在全球性问题上的理念、立场和行动,也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叙事切入口置于个体之上,寻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国际受众人伦日用的契合点,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主题转换成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日常性表达。

二是在叙事主体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受众是立体的,既包括国家、国际组织、跨国机构等重大平台,也囊括社会团体和个人。要重视不同国家民族的微观叙事主体,主要是各国的专家学者、公共知识分子、网络意见领袖、留学生群体等,以个体讲述“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发挥他们人类共同的爱、同理心、同情心等人类本能作用,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立场、时代意义、实施举措等,以此跨越不同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隔阂,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是在叙事内容上,从以官方叙事为主转向多元叙事为主。官方叙事体系包括叙事主题的宏大、叙事主体的单一、叙事内容的正式,虽然体现了中国立场和全球正义,但在传送主体“想讲的”与接送客体“想听的”之间有时缺乏有效对接,难以抵达国际受众的认知场域。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容传送需要精准抓住其概念意蕴、价值取向、核心观点。一方面,整合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人物、历史、事件等素材,以全球化的视野呈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精髓,为打造国际化传播路径提供着力点;另一方面,构建全方位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容体系,包括文创产品、文艺展览、文化赛事等,为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效力提供丰富资源。

三、基于技术赋能的图像传播

以技术手段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图像化,是有效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信息或情感的重要方法。新型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终端新媒介的崛起和涌现,大力改变传统传播工具的话语表达策略。因此,要整合新兴数字媒体、社交媒体、移动端媒体等多种平台,构建多媒体互动、沉浸式体验等学习体验环境。以元宇宙为例,元宇宙打破时空的界限,形成一种新颖的文明系统。元宇宙为具身体验提供一种全新的境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带来了重要机遇。一方面,元宇宙所建构的沉浸式、富有参与感的“在场性”,使抽象性、文字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为生动和形象,有助于降低理解和接受的难度。另一方面,元宇宙高度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营造虚拟空间,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连接起来,增强了主体、国家、民族的关系。

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表达方式。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思维仍停留在“中心化”上,即传播主体以政府职能部门、科学研究单位、学校为主,以政治动员、意识形态表达为目的,以自上而下、相对单一为主要方式。在人工智能赋权的信息时代,随着传播主体间的森严壁垒被打破,信息互通势在必行,传播思维面临着“去中心化”的重要转变。因此,要大力挖掘和利用新技术,如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其他国家提供沉浸式体验技术支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知识生产、个性化推广、智能交互等方面的应用。总之,通过技术赋能,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具象化和吸引力,提升其内容的深度与受众的联系度,多角度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要义。(作者:陈焕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2023年度茂名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3011);2023年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广东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类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Y20232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李琳琳、刘凡熙:《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学习与探索》,2024年第9期。

李颖、尹飞舟:《共生外译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思路》,《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

夏金梅、李思远:《海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多维解读》,《理论月刊》,2024年第1期。

曹清燕、张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向度及提升路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席蕊:《基于语料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模态视像化叙事建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2期。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