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武汉市汉阳区政协以每月25日“基层协商日”为载体,不断推陈出新、久久为功打造“协商在一线 圆桌聚知音”协商品牌,系统构建“五融入”履职闭环机制,持续赋能基层治理、助力经济发展。
组织融入引领“知音”。推动政协委员履职全过程嵌入区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根工程”。一是完善体系建组织。组建5个专委会党员活动小组,明确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协商召集人,自上而下构建“政协党组—专委会—街道联络委—挂点社区”四级组织体系,让政协组织牢牢扎根基层。二是委员下沉强组织。245名驻汉阳各级政协委员下沉街道社区,挂点“阳小驿”户外工作者驿站,主动嵌入社区(小区)组织网络。建立指导协调、工作交流、双向互动的工作机制,让政协委员队伍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益补充。三是模范带头活组织。发挥党员委员“头雁”效应,选派50名党员委员担任社区“第一书记”和协商平台党建指导员,引导67名党外委员担任社区“主任助理”,扩大党建“朋友圈”,打造治理“共同体”。
平台融入汇聚“知音”。立足“搭台”主责,打造各具特色的协商平台。一是打造深根基层的协商平台。以汉阳140个“阳小驿”户外工作者驿站为载体,融入政协元素,打造开放共享的“阳小驿协商议事之家”,为委员走进群众身边、更好服务群众提供窗口和舞台。二是拓展专业多元的协商平台。在企业园区、商业楼宇等各行各业一线,打造了13个各具特色的界别政协委员之家。比如,青年界别委员多次开展青年沙龙活动,邀请企业家委员作创业分享,助推汉阳“青年夜校”火爆出圈。三是延伸服务发展的协商平台。把履职平台延伸至经济发展第一线,在武汉基金产业基地、政务服务大厅、特色产业楼宇等植入协商议事之家,汇聚产业发展共识,助力强链、补链、延链。
服务融入凸显“知音”。探索以“专精特新”服务彰显政协委员价值。一是专业服务“进驿站”。紧盯户外工作者等社区治理新力量,依托医卫、法律等界别委员专业特长,在“阳小驿”嵌入5支专业委员志愿服务队,用专业服务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凝聚起来,汇聚更广更大的同心圆。二是精准服务“进家门”。连续11年深化“235幸福工程”,组织委员与200余户困难家庭分类结对、捐款捐物、深度共建,提供助残助学等服务上千次。三是特色服务“进社区”。以汉阳区最大保障性住房社区——惠民苑社区为试点,创新打造“惠民市集”,每月25日“基层协商日”推动商品特卖、文体娱乐、健康讲堂等委员服务进社区。通过近3年的探索实践,“惠民市集”逐步成为群众互动互信的纽带桥梁,累计惠民商品优惠50余万元,社区纠纷发生率下降58%,助力惠民苑社区向“幸福港湾”蝶变。四是新质服务“进企业”。持续开展“政协委员进企业”行动,走进200余家辖区中小微企业,开展银企对接、科创沙龙等活动20余场,协商解决融资困难、用工用电等实际问题50余个,坚定民营企业抱团取暖、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队伍融入培育“知音”。聚焦委员主体地位,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强化学习提能。打造“阅觅知音 书香政协”读书品牌,开展庆祝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主题读书活动,联合举办《存史资政 凝心聚力—政协史料展》。二是深化履职提质。聚焦武汉“三个优势转化”、汉阳“三城一中心”战略目标,征集社会各界、专家学者400余条“金点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政协智慧力量;向全体委员发出“共同缔造·委员认领”倡议,号召委员领办共同缔造小区19个、项目150个,通过委员下沉共谋共建,汉阳“站前花街”火热出圈、留住了乡愁,成为工业遗址现代化改造典范。三是细化服务提效。完善政协委员定岗、定责、定时履职机制,坚持周一、周三“无会日”走访委员机制,制定“委员遍访计划”,区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全覆盖进委员门、解委员忧,共同走好大团结大联合之路。
保障融入激活“知音”。完善履职保障机制,推动委员履职有动力、有章法、有实效。一是“全天候”渠道保障。探索建立“1+4+N”活动召集机制,持续开展政协委员“亮码”行动,实现委员与群众第一时间的“双向奔赴”,推动委员服务群众“24小时不打烊”。二是“全周期”机制保障。制定《协商在一线指导手册》,明确“四员”委员职责、“四类议题”问题收集机制、“四项议程”协商议事流程、“四个渠道”成果转化路径,构建履职机制闭环。三是“全覆盖”考核保障。明确政协委员每月下基层不少于一天、每季度参与基层协商不少于一次。实行月度收集、季度通告、年度考核,在全会通报表扬“履职进基层”优秀委员、建言资政“金点子”,督促委员答好履职作业。(武汉市汉阳区政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