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基层党建 > 正文

以机制建设助力基层减负提质增效

基层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基础,是推动各项政策贯彻落实的前沿阵地。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不仅有助于基层干部集中精力解决实际问题,更有助于保障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基层得到有效执行。因此,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不仅是激发基层活力的重要举措,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健全双向交流机制,把准基层减负“减什么”。虽然党中央明确要求为基层减负,但在地方实践中,“基层减负越减越重”的现象也不乏少数,上级部门需要明确基层减负的具体目标和要求,避免减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进而跳出“基层减负越减越重”的怪圈。这离不开上下级双向沟通交流机制的保障性作用。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渠道,如定期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和开展问卷调查等,让基层能够及时反馈减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另一方面,上级部门应通过下派基层等方式了解基层干部需要应对哪些具体的工作,了解基层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减负政策,确保政策更加符合基层实际。

完善流程再造机制,明确基层减负“怎么减”。让基层干部腾出手、迈开腿,少些报表填报,多些任务落实,是基层减负的重要目标,这需要以精简高效为核心指导原则,不断实现工作流程科学化、简易化,让基层流转更加协同有序。具体而言,要对包括文件处理、会议召开、督查检查、调研活动等在内的基层工作各项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明确各项流程的关键环节和责任人,找出可能存在的繁琐、重复、低效等问题。根据现有流程梳理结果,按照“能合尽合、能简尽简”的原则,对存在问题的流程进行优化设计,同时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流程再造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性打造基层减负数据协作平台,将以微信、邮件等逐级上报、手动汇总数据的方式转变为平台报送、系统自动校验与重复使用数据,进而有效减少基层因多头报送、重复报送、反复跑腿而引起的工作负担。

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基层减负“提质效”。考核过频、指标过细导致一些基层干部应接不暇、疲于应付,优化考核评价机制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是基层减负的应有之义。一方面,要根据基层工作的特点和实际,精简考核指标,重点关注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关键绩效指标,尤其避免“一刀切”和“层层加码”。另一方面,要综合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第三方评估和大数据分析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推动考核结果更加真实、全面、准确,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人民政府 徐琴)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