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引进用好海外人才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思想。针对当前我国海外人才引进面对的形势、状况,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引才引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努力开创新时代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海外人才引进 人才发展 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全球人才竞争特别是高精尖人才竞争更趋激烈,我国海外人才引进工作面临更多挑战,同时也迎来重要机遇。
近期,笔者对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宁波、成都、济南等地,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一代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内的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及相关高端人才群体,就当前背景下,我国海外人才引进面临的形势、状况及工作重点开展相关调研访谈。调研结果显示,海外高科技人才回国(来华)态度呈分化状态,在引才过程中,应对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不同领域人才各有侧重,同时需为海外高端人才引进搭建配套平台,以“互利互惠共赢”理念推动海外引才模式创新,围绕提升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进一步深化青年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美西方对我国人才发展与交流合作的战略打压趋势
近年来,美国在核心技术领域对我国采取了更为严密、更强力度的封锁打压,加大了科技人才交流和国家干预限制模式。一方面,美国于2022年8月出台了《芯片和科学法案》等文件,加强自身产业、人才集聚,对抗、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另一方面,从通过强化移民体系(除华裔外)、政治干预、诉诸司法途径对中美人才交流合作进行打击。
第一,“强化理工类人才吸引”。特朗普在总统第一任期期间,美国收缩了投资移民,但对杰出人才移民EB-1(第一类优先职业移民)却给予更大便利。拜登政府上台后,提出包括鼓励高技能人才来美、放宽STEM(STEM指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留学生申请O-1A工作签证条件、放宽H-1B的签证数量限额在内的三项主张,呈现“定向宽松”态势。2022年,美国进一步放宽部分签证的申请条件、标准和要求,以提高STEM人才保留率,但是在华裔人才入籍、绿卡、签证方面反而增加了限制。
第二,“直接定向打击”。一是战略遏制打击。美国先后出台《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2022年美国竞争法》以及2022年的《芯片和科学法案》等,从战略角度系统谋划对华打压策略,严控对华技术交流合作。同时,增加联邦政府对关键技术和先进产业的研发投入力度,维护美国科技领先地位。二是精准遏制打击。2021年,拜登政府在恢复中国留学生签证审批的同时,继续收紧在机器人、量子计算、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学生签证。三是联盟遏制打击。美国以“科技民主和科技专制”为借口,拉拢盟友对华联合施压。2020年10月,英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敏感学科”领域的中国学者到英国工作、学习,相关领域中国学者需事先申请“特别专业许可证”。2021年2月起,英国对在44个领域学习或工作的海外学者实施新一轮安全检查,中国学者到英学习、工作或受到阻碍,已在英学习或工作的学者若被认定“构成风险”,将被吊销签证。同年,日本政府计划出台“许可制”政策,限制外国留学生,尤其是中国留学生学习半导体、机器人等所谓“涉及安保的敏感技术”。日本高校若为在日留学半年以上的外国学生提供“重要技术”,校方必须获得经济产业大臣的许可,等等。四是“威胁”舆论和诉诸司法遏制打击。美国政府发布系列报告,恶意诋毁中国人才战略和计划。
第三,“间接隐秘打击”。2022年2月美国司法部宣布暂停以往五年间开展的“中国行动计划”(被比作针对在美华裔教授及科研人员的“猎巫行动”),但据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官员披露,相关调查并未停止,也不会减少,还会采取更为隐蔽的方式。例如,敦促各类实体在签证推荐程序从严筛除风险人员;实施更为严格的背景调查和聘用程序,以“潜规则”方式将其排除在主流学术圈外;开展反间谍调查等。
我国海外人才引进面临的新状况与新趋势
第一,在美高科技人才回国(来华)态度呈分化态势。
2020年12月,美国通过的S386“高技术移民公平法案”取消职业移民和投资类移民绿卡申请国别配额,对在美华裔高科技人才移民产生了一定影响。2021年4月,美国商务部更新了贸易实体清单,新增7家中国企业及实验室作为出口管制对象,根据美国《出口管制条例》,以上机构将无法使用来自美国的技术,且美国高校不能与上述机构接触。对一些典型高科技企业的调研表明,有些企业的在美研发机构已与国内切断联系,其在美招聘也已很难实施。
在此背景下,部分在美华裔高水平科技人才,特别是一些已获绿卡且深度扎根美国的华裔专家,将被迫切断与国内的合作联系。也有部分有意回国发展的中青年科学家,由于其子女在美上学而选择继续留美。同时,仍有一些资深华裔专家,甚至一部分纯外籍大牌科学家因对中国发展大势长期看好,愿意来华发展,其一般选择到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等沿海一线城市发展。
因此,建议要把握好未来2—3年引才窗口期,推动实施海外青年人才接引工程、海外高端人才回流承托工程,探索给予海外人才落地适应期,建立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工作“周转港”,帮助海外人才对接国内发展机会、载体平台和落地场景。探索建立国家重点引才单位“白名单”支持制度,开展国家重点人才项目计划配额制试点,推广人才引进举荐制。以“精干力量、精准对接、精细服务”增强对海外顶尖人才引进的深度投入,以“人对人联络”“点对点服务”“一揽子打包服务”等方式,聚焦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关心的待遇保障、出入便利、子女配偶保障等问题。
第二,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引进重点应有所不同。
近年来长期关注AI(人工智能)领域科创孵化的创投人士指出,美国的世界AI领域顶级人才较多,尤其集中在微软、谷歌、脸书等硅谷头部企业和平台载体中。其中,OpenAI和DeepMind等顶级AI研发机构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产生颠覆世界生产生活方式的技术创新。因此,吸引世界AI顶级人才仍需重点关注美国等发达国家。
在IC(集成电路)领域,相关企业和专家提出,华为取得了自立自强的重大突破,但总体上看美国硅谷仍是世界芯片业发展的重镇,大量的世界级芯片企业掌控着高端芯片、基础芯片研发的全球主导权。据报道,除英特尔外,目前大部分芯片制造已转移至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韩国三星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台积电作为国际芯片制造业的引领者,培养了大量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IC专业化人才。1976年至1980年间,日本组织实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后,在芯片设计、动态存储、材料、设备、功率器件等方面也积累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笔者的调研显示,近年来OPPO、vivo、比亚迪等国内头部企业产生了显著的人才竞争优势;而韩国三星等一批老牌行业企业的大量成熟芯片人才在高薪竞争下有所流失;台湾台积电也有大批优秀工程师转移到大陆企业工作。同时,较多日籍、韩籍已退休的半导体高级人才有意愿来华工作,并且已经有部分人员成行。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引才体系中门槛较高和年龄限制等原因,一些人才来华仍面临渠道不畅等阻碍。如调研表明,在引才方面,台湾芯片人才一般需要以“整部门”“整团队”方式集体引进。
对此,建议在AI领域,持续关注美国,围绕重点机构、重点人物和重点团队实施“焦点战略”,基于长期、多边、直接、间接相结合的模式对接工作,并整合各类资源以“一人一策”引进AI顶尖人才。在IC领域,充分发挥头部企业和地方力量带动作用,面向欧美、日本、韩国等大范围网罗成熟IC专业人才,布局建设国家级IC人才集聚高地,着重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此外,我们建议在国家战略竞争领域,参照美国“回形针”计划管理体制,布局战略科学家引进工作;深入推动高水平人才团队“整建制”引进,通过“带土移植”培育“人才高峰”梯队。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面向全球招募首席科学家,实施科学家全权负责制。以引进的行业领军人才为核心,探索实施前沿产业“领路人”梯队建设计划,支持打造“0—1”技术创新领域开拓团队。允许获得绿卡的外籍人才担任新型研发机构法定代表人,进一步下放重点领域A类、B类海外引进人才自主认定权,放宽对急需紧缺外籍专业人才年龄限制,吸引有丰富经验的重要领域海外退休专家来华工作。
第三,顶尖人才引进需要配备相应的事业承托平台。
笔者的调研表明,越是高层次的人才,越看重事业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北京中关村部分受访者提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依托微软亚洲研究院、摩托罗拉研发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我国从硅谷成功引进一大批世界顶尖华裔专业人才,并带动产生了大批海外人才归国创业的“创业潮”。有专家强调,很多欧美顶级科技人才更多专注学术研究,而较少选择科技创业,但其中一部分人现在期望为其学生创业创造条件。因此,引入海外顶级人才,一方面要为之搭建匹配其学术量级的学术平台,另一方面,也要为其打造科技创业平台和成果转化通道,增强来华发展的吸引力。
建议对标国际一流科创平台,以产生国际一流成果为导向,打造一批基于新体制、新机制的“类海外”“超海外”创新平台和“高精专尖”新型科研机构。鼓励国内龙头企业投入建设世界一流技术研发机构,建立世界级人才集聚中心。围绕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建设目标,打造基础研究特区、科学家特区,推动建立国际通行的科研人才评价、职称评定、晋升发展制度,扩大领衔科学家全权负责制和PI(研究团队带头人)负责制范围,探索国家科技战略力量与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双聘、人才复用模式,推动多载体、跨平台的人员交叉互动,为一流人才提供一流待遇体系,这些将为新形势下引进顶级人才带来更多机会。
第四,以“互利互惠共赢”理念推动海外引才模式创新。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实力快速攀升引发了美国、西欧等国家、地区不满。在此背景下,日本出资30多亿美元在法国成立国际人类前沿科学计划组织(HFSPO),推动实施“人类前沿科学计划”,吸引全世界优秀科学家广泛参与,在推动全人类科学进步方面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该计划前后吸引多个国家的学者与日本共同开展研究,不仅促进了国际前沿研究与合作,改善了日本的国际环境,更以互惠共享方式助力日本获得了许多优秀成果。当前,美国不断加力推行“小院高墙”政策,不遗余力动员其盟国及伙伴国家加强对中国的围堵。有科学家提出,可借鉴日本前期做法,成立国际科学发展基金,本着互惠互利原则,支持全球优秀科学家独立或与其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打开国际交流和美国围堵的突破口。
笔者的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引才模式还存在与国际通行规则不相适应的问题。以往我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方式方法一定程度上缺乏相关法律风险审查和合规性评估的经验,很容易被人才所在国加以警惕甚至抵制,而且也未能把市场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对此,近期深圳清华研究院创新海外引才方式,在海外不注册机构、不设法人机构,而是通过与海外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签订市场化合作协议,以委托人雇佣、联合项目雇佣等方式就地聘请外籍项目甄选经理或技术转化团队,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与海外协议方的业务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规避了传统引才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
国家的兴盛发展与人才息息相关,而用才之基在于储才,面对当前全球人才竞争出现的新特征、新趋势,我们建议面向全球科学家设立“国际开放科研基金”,实施“国际开放科研计划”,引导全球优秀人才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可通过第三方外资合作伙伴、非营利组织以委托雇佣或项目雇佣方式,利用外籍服务人员调研、搜寻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国内,推动引才引智模式创新。加大国内孵化器与海外高校、孵化器、平台及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的支持力度,以国内市场资源优势互荐互引优秀人才团队和创业项目,实现互利共赢。
第五,着力提升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深化青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多位知名专家提出,在重视人才引进的同时,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同样重要和迫切。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近期由中、美、俄、印相关机构共同展开的一项研究报告披露,其针对中国学生的调查测试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后,有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学术技能水平出现了下降,引发了社会关注。有专家指出,当前的中高考制度让很多偏才、怪才难以获得成长发展空间。
笔者的调研表明,一些地方已经开始相关改革探索,突破当前中高考的教育体制束缚,给予有天赋、有潜质的拔尖青少年以绿色成长通道,这也成为北京、深圳等地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政策研究内容。然而,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企业、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面仍面临障碍,有的高校教师对工程实践、产业实际了解不足,甚至出现脱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界专家又无法走进课堂,教育主体的单一化问题亟待破解。在职后教育方面,调研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与个人职业发展、行业能力需求之间尚未实现紧密衔接,需进一步创新继续教育模式,提升专业培训效果。
建议在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可推广“清华姚班”(即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由姚期智院士创办,致力于培养国际拔尖创新计算机科学人才)经验,遴选国际一流师资,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大师带徒”人才定制培养机制,立足学段贯通,打通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壁垒。推动与世界顶尖高校、头部企业、产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小而精、精而强”新型研究型大学、特色学院。以产业行业需求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建立校企人员交流“旋转门”制度,在高校设置流动岗位,吸引产业一流人才到校任教,建立相关事业单位管理接续体系。
第六,以博士后海外引才为抓手提高博士后国际化水平。
博士后制度是世界通行的吸引、培养、集聚优秀青年科研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据统计,美国各高校博士后一半以上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其中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占了很大比重。在欧美发达国家,越是国际知名的实验室,博士后占比越高,其在科研团队中的贡献也越大。而我国博士后队伍中来自中国以外国家的比例则较少,且大多数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加大我国博士后制度吸引力,在留住国内优秀博士的同时,加大博士后海外引才力度,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储备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建议抓住有利时机,设立博士后海外引才专项,结合国家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置博士后创新岗位,提供有国际竞争力的博士后薪酬,吸引更多海外优秀博士后来华(回国)从事科学研究,重点引进欧美发达国家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优秀博士后,带动博士后国际化水平提升。
(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关键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2ZDA03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求是》,2021年第24期。
责编/贾娜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