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与世界意义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推动构建普惠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实践,彰显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决心与时代担当,顺应了各国人民的自主发展愿望和安全需求,指明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动体现,而且是中华文明自强且包容的根本原则的充分呈现,更是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文明的深厚能动性的直观展现。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明交流互鉴 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中提出的重要理念,是对“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的深邃思考,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给出的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普惠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实践,彰显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决心与时代担当,顺应了各国人民的自主发展愿望和安全需求,指明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方向。

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世界各国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共商共建共享普惠包容的全球交往新体系,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这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分析和提炼。

历史理论的活力正是来源于不断发展的历史和变化的实践,进而揭示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道路与方向。观察并研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前述核心变化,阐释人类社会这些变化的由来并展望变化的趋势,进而推动实践的新发展,是中国历史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应当尽快发力的理论生长点。

从历史理论角度分析这一时代课题,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从文明发展脉络考察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尤其是包容性对世界和平发展的意义;其二,从世界历史进程考察人类社会日益增强的经济统一性和在此基础上的社会生活一体化;其三,从文明交流互动的实践考察中国式现代化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维护与践行。这种历史理论的分析视角,将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的普惠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典型的人类纵向社会形态演化推动横向交往的新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人类社会横向交往的内在必然要求与大势所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对古老文明的现代赓续,而且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动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亦是人类社会普惠包容的全球交往新体系的光明前景。

对普惠包容的追求,来源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特别是作为中华文明基本义理的包容性特性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在世界各国命运交织、休戚与共的现实基础上,倡导构建的普惠包容的人类全球交往新体系。这是对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探索,体现的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担当尽责,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不懈追求。作为全球交往新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意味着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而且意味着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国人民能够共享人类文明发展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推动实现增长机遇的普惠、发展道路的包容,妥善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的发展失衡问题,实现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繁荣、共同富裕”。普惠包容,是在国家主权平等基础上的扬善的包容、有序的普惠。对普惠包容的追求,来源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特别是作为中华文明基本义理的包容性特性,是中华文明特有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的充分展现。

中华文明是全球范围内唯一没有中断并以国家形态独立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和平、稳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其作为原生文明的自立之道。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蕴含着丰富的基本义理,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其中,包容性就是中华文明的基本义理之一,对中华文明自身发展和面向世界的交往方式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文明,以自强且包容的根本原则自立于世;并且很早就已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现实基础上,探讨如何在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世界中修身为政,如何实现人与世界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将多方汇聚成一体进而一统的社会发展共识。作为各个组成部分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中华文明在国家组织形式上长期实行大一统政治,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国家治理宗旨上提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从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出发,推崇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在价值判断标准上崇尚仁义和正义、追求和合大同。《春秋左传》有“施之以宽”“平之以和”。包容性促使中华民族坚韧凝聚、能动开放,包含并超越了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诸种因素,升华并实现为最广泛的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使得中国人从历史理性和辩证思维去理解、把握文明自身发展的状态与阶段。文、明两字合而为一词在中文里出现得很早。《易经》中便有“天下文明”一词,意指“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与文明对应并表示在文明发展阶段之前的概念则是“草昧”,即“造物之始,始于冥昧”,故曰“草昧”。成书于元丰七年(1084年)的《资治通鉴》中有“敷文明之治”一言,意为“布施文明的政治”。这说明最晚到11世纪,中文的“文明”一词已经具有表达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善政之义。到17世纪初,中文的“文明”一词已经具有作为实体的含义。明代官员彭惟成在为1612年初刻的《泰西水法》撰写的“圣德来远序”中写到:“今西洋儒彦觐我文明而来”,就是一个典型例证。1896年翻译家严复借翻译《天演论》立言,一方面继续用文明和草昧的范畴来阐释社会进步历程,另一方面也受到西学的观念的影响,运用了“野蛮”一词。不过,严复仍然从草昧的传统含义来解释野蛮,即“生民之事,其始皆敦庞僿野,如土番猺獠,名为野蛮”。前述这个“文明”的词义演化,表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文明”,不是与“野蛮”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始于草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与成果,是包含草昧在内的日益演进;不是狭隘片面的自我中心、自我优越的文明,而是可以交流的、相互包容的、能够互学互鉴的文明。

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与和平性得以实现和彰显的重要根基,并由此发展出中华文明特有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这正是中国古代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理想状态的向往与描绘。作为“两个结合”的扎实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对中华文明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的实践与升华,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和“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人类社会的经济统一性和社会生活一体化决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历史必然性

从世界历史进程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要求的历史必然,这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经济统一性和现代化内在的社会生活一体化。在当今世界,这表现得尤为明显。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不能停止消费,也就不能停止生产和流通,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内在连通而统一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客观实体在当今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要求,是人类作为一个种属演化的经济统一性的外在表现。人类社会数千年,各个群体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日常交往联系始终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横向交往速度明显加快,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之后,亚非拉各国的社会生产日益被机器大工业卷入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这个历史过程中,西方通过殖民扩张实现资本原始积累,通过对外战争转嫁自身发展的种种危机。

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先发国家的工业化建立在持续剥削亚非拉人民的基础之上。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和金融剥削体系,是资本主义束缚全球的两套制度手段。资本主义兴起的经济特点,表现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极力攫取巨额财富,而把贫困和其他发展代价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贫富两极分化。从人类社会数千年的纵向发展进程来看,此类现象都是不可持久的,任何具有剥削性质的霸权都会消弭于世。资本具有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占有统治地位,当然有可能造成穷兵黩武式的疯狂(如两次世界大战),但另一方面,这也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和软弱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这是资本主义的一次系统性失败。大量民族独立国家诞生,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舞台。世界人民对自由平等发展权利的追求和对通过现代化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可遏制的历史大势。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纵向来看,包括亚非拉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北方国家)的复杂互动中力量日益壮大。正如已有研究指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1960年时南北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20:80,1980年时为25.4:74.6,但到2008年时,南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开始超越北方发达国家,2018年时南方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总量的占比接近60%,北方的比重降到40.84%。①到2024年,金砖国家的人口约占全球46%,领土占世界近35%,经济占全球比重约38%(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均超过七国集团和欧盟。②对于世界经济的参与者而言,再生产创造价值的合理化全球分配,是当今世界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显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正在制约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善和生产潜能的释放。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和霸权主义的存在,并不能消解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日益增强的经济统一性以及在此基础上日益增长的民主化要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还来源于现代化内在的社会生活一体化要求。现代化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文明实践。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工业化的“劳动过程”日益转化为“社会过程”,这个过程中的社会生活复杂化、一体化程度日渐提高。工业化的社会化大生产使得追求现代化必然会发生社会生活的日益一体化。 “全球南方”国家追求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必然会推动人类社会生活一体化程度与日俱增。这是正在发生的世界现实,需要国际社会团结合作,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全球数十亿人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的这两个基本诉求,都需要时代新解,世界经济发展需要可持续动力,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普惠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来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动体现

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中国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答案。在“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关口,同球共生的现实促使世界人民同样需要一种全球性的认同,能够承担这一历史重任的只有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的核心则是全人类共同价值。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这是中华文明作为五千多年连续发展的原生文明的突出创新性的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珍视、维护并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巨大贡献,而且也是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真正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并且落到实处。

中国式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新时代以来,中国团结国际社会各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因水而生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是一项非常典型的命运共同体建设。2016年3月23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成功举行。六方一致同意共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并确定了“3+5合作框架”。中柬、中老、中缅、中泰、中越先后宣布共建双边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新型区域合作机制,使澜湄合作成为地区合作优质的“金色平台”。

自2014年首次提出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以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中拉关系进入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新时代。当前,中拉务实合作不断深化,中拉年贸易额近5000亿美元,中方稳居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巴西、智利、秘鲁等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式现代化持续为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整体进步助力赋能。目前,中国已经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推动在卫生健康、人与自然、网络、海洋等领域开展命运共同体建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得到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数十个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获得国际社会热烈响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从发展到安全、从合作到治理,日益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鼓舞。这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动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自强且包容的根本原则的充分呈现,是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文明的深厚能动性的直观展现

第一,中华民族的文明历程不仅与人类社会形态演化的纵向发展同步前行,而且通过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各种群体联系日益紧密的横向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普惠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推动构建人类互联互通互利的全球发展新空间和全球交往新体系。这与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兴起之后以对亚非拉人民持续数百年的殖民掠夺为基础的世界横向发展,即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北方国家和南方国家等范畴分类的中心与边缘性质的等级化世界空间及秩序,形成了鲜明的历史对比。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在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潮流。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这种新变化,不仅展现出人类文明演化的脉络与趋向,而且揭示出世界基本结构和形态的变化,彰显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大贡献。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普惠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同样是人类社会普惠包容的全球交往新体系的光明前景,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作为人类文明横向交往的大势所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大型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是为了人类社会的互利共赢和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明互学互鉴的实践成果,而且也在积极促进各国各地区人民交往交融、不断释放自主发展潜能。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每一种文明都凝聚和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通过现代化实现美好生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人类文明要存续发展,就要充分尊重这些客观现实。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普惠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揭示并践行了人类文明这些深层逻辑和基本诉求,是典型的人类纵向社会形态的演化推动横向交往的新发展。就此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动体现,而且是中华文明自强且包容的根本原则的充分呈现,是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文明的深厚能动性的直观展现。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世界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1BSS013)、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西方历史理论发展史”(项目编号:22VLS016)和2024年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重大课题“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研究”(项目编号:24&WZD2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张燕生:《从全球看南北》,新华社客户端,2021年2月2日。

②徐飞彪:《“大金砖合作”前景评估及可能的出路》,《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24年第3期。

责编/贾娜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