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深刻把握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辩证关系

【摘要】巩固文化主体性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现民族精神独立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要深刻把握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魂脉”和“根脉”、“守正”和“创新”、“民族性”和“世界性”四对辩证关系。

【关键词】文化主体性 辩证关系 “第二个结合” 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自觉、自主、能动的价值理念和存在状态,凸显了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信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这些重要论述提出了“文化主体性”概念,揭示了“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刻把握好四对辩证关系。

深刻认识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的辩证关系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工作,在重塑和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顾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我们党始终把坚持文化领导权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根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结合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条件,制定出一系列事关文化发展的目标、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阐明了党的领导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的根本政治保证。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从而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努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力量之源。文化本身是由人所创造的,缺乏人民群众的文化觉醒和创新创造,文化必然会失去其生命力,文化主体性也就难以建构和巩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站在人民的立场,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始终坚持文化建设为了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效由人民评价,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把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统一起来,不断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新创造伟力,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巩固文化主体性。近代以降,西方列强的侵略致使中国人民遭受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中西方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冲突与融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与挑战。作为文化主体性建构和塑造的重要领导者与参与者,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艰苦奋斗,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世界文化激荡中始终保留着根基和灵魂,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从而得以重塑并不断巩固和彰显。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牢牢把握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创造中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精神、创造精神,才能不断凝聚起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磅礴伟力。

正确处理“魂脉”和“根脉”的辩证关系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基因,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不断焕发出时代光彩,有力激活和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不断巩固和彰显文化主体性。

着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精神品格、人文情怀和道德规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是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底气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得以塑造和巩固的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始终将其视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根基所在。在当今世界文化激荡的大潮中,我们要始终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传承弘扬、推陈出新,不断激活其生命力,从中汲取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智慧和力量,为巩固文化主体性奠定坚实基础。

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强调“‘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使彼此之间相互契合的内在本质有机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魂脉”和“根脉”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动其实现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时代转化;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赋予马克思主义富含中国气派的优渥文化土壤,推动其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飞跃发展。“第二个结合”从本质上为文化主体性的巩固提供了有力支撑,使中华文化以更加主动、更加自信的姿态去面对世界文化激荡的挑战与考验,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必由之路。

深入理解“守正”和“创新”的辩证关系

守正为本,守正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基本前提。守正,守的是“真理”,是“正道”,是方向、道路、立场之正。巩固文化主体性,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环境;牢牢守住“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坚守好“魂脉”和“根脉”,以两者有机结合铸就而成的新的文化形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始终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着力巩固和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创新为要,创新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本真要义。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和生命所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善于创新。只有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才能更有效抵御各种腐朽文化的冲击与侵蚀,从而更加牢牢地巩固文化主体性。因此,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结合新的实践要求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文化创新创造,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不断创新创造出反映现实、讴歌时代的文艺精品。

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原则。守正创新是我们党百余年治国理政实践的重要方法,也是推动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巩固文化主体性要深入理解“守正”和“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始终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在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中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

准确把握“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中华文化是民族的,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世代代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维系各族人民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语言文字、浩瀚的文化典籍、多彩的文学艺术、深刻的哲学智慧以及完备的道德伦理等,为中国人民增添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塑造和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强大保证。巩固文化主体性离不开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也离不开整个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因此,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也是世界的,在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不断发展。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历尽沧桑、饱经磨难,却仍能历久弥新、绵延不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身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面对外来文化,中华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对其全部吸收或排斥,而是借鉴和汲取其中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从而使自身始终保持鲜明而又独特的精神特质。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正是在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碰撞交融,同时又始终保持独立、自主中得以不断巩固和彰显。中华文化在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也积极“走出去”,为世界贡献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充分体现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意义所在。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有效途径。巩固文化主体性和文明交流互鉴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巩固文化主体性有利于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流互鉴也有利于巩固文化主体性。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巩固文化主体性绝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积极对外开放,加强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从其他优秀文明成果中汲取智慧,在兼收并蓄中更好丰富发展中华文化。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时,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从自身实际需要和发展特点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从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始终保持文化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更好巩固和彰显文化主体性,从而避免在世界文明交流互动日益频繁的时代大潮中迷失自我。

(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导;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于浩宇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②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

责编/周小梨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