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文学作为新时代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代表,是最具活力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网络微短剧从网络文学中取材,解构了传统的影视审美经验,是一种快节奏脸谱化碎片化的新型传播方式。这种热点题材与影视创作的双重结合,强反转、短时长、低成本的网络影视作品,使得网络微短剧不同于院线电影、网络短视频等成为一种更独特的审美经验形式。网络微短剧在契合当代社会特定群体个人心理与情感需求的同时,其对大众精神世界的塑造、文化自信的建构,有待我们进行全面审视与反思。
【关键词】网络文学 网络微短剧 影视审美经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短视频成为公众获取新知、表达自我、就业创业的重要载体,而网络微短剧的兴起,短时间内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原创小说平台受到中青年消费者的大力追捧。网络微短剧诞生于网络文学发展平缓时期,它延续了网络类型文学符号,蕴含了丰富的网络文学记忆,以拼贴的碎片化精彩镜头去吸引观众。网络微短剧拍摄周期短,投入成本低,内容紧跟最新热度,能够短时间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为此,只有分析网络微短剧的生产方式及大众的审美经验结构,坚持以受众为中心,才能不断创作出具有丰富内核的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
网络微短剧的生产模式
在网络微短剧的众多形式中,通过网络文学改编的网络微短剧是极为典型的一类。它是在现有网络文学的基础上,经过适应于网络短视频平台播放的类型化碎片化改编创作而成的。根据2022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将其定义为: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视听节目。网络微短剧依靠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设备,成为更为方便观看的方式,而这种呈现方式也使得网络微短剧的表现方式也发生变化,从传统的横屏观看,到以竖屏观看为主。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2024年8月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8%,一直保持不断生长的趋势,截至2024年6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5.76亿人,网民使用率为52.4%。《报告》中指出微短剧用户需求旺盛,并且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创作效率。2024年6月以来,多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微短剧陆续上线,制作周期大幅缩短,成片效果超出预期。而网络文学的发展与最初相比,已经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逐渐成为了文化生产的主要力量。在2021年网络微短剧试水成功之后,与网络文学的结合就更加紧密,微短剧行业的走红也带动了网络文学IP的深度开发。
不同于传统电影电视剧,网络微短剧市场主要针对的是特定人群,根据不同的创作内容和用户审美需要,微短剧主要依据不同受众的喜好进行定向投流,主要集中在抖音、快手、微信小程序等短视频平台。从内容上看,网络文学的基础分类也基本涵盖了网络微短剧的类型,如修仙、末世、逆袭、都市、家庭、喜剧、悬疑、奇幻等等。但是这些类型不是固定不变的,常存在模糊性和交叉性,只有从理论上对影视短视频的共性进行总结分析,才能更好地提炼出网络微短剧内容生产的方式。
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社会热点话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与文本的改编快速转换出来。通过以社会热点话题为背景创作的网络微短剧,能迅速吸引受众的关注,契合了当代社会特定群体的个人心理和情感结构。“情感结构”是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威廉斯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关于冲动、抑制以及精神状态等个性气质因素,正是关于意识和关系的特定的有影响力的因素——不是与思想观念相对立的感受,而是作为感受的思想观念和作为思想观念的感受。” 情感结构是个体对现象表现出情感趋向的心理结构,建立在思想观念基础之上,是思想观念与情感反应的融合体。情感结构对于理解审美主体的文化选择具有重要的作用。
情感结构是主体的内在勾连情感经验和思想观念的精神结构,会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发展、变化。因为隐藏在内心深处,表达的时候很容易被伪装,决定了大众情感结构很难被观察并被勾勒出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移动互联网提供了两个基本条件,让观众的情感结构得以打开。网络微短剧在市场的成功实践有以下几个模式:首先是私密性。在独属于自己的屏幕空间上,网络接受活动是一个私人行为,大数据会根据接受者的喜好进行推送,接受者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付费观看。其次是宣泄性。网络微短剧的内容选择大多为惩治不公、弥补遗憾、人生逆袭等话题类型,受众可以不断地被高潮情节所刺激,产生一种情感的宣泄。这使得受众通过微短剧获得了短暂的快感,内在的情感结构得到短暂性满足。
传统影视审美经验的解构与重构
网络视频有多种表现形式,以内容长度来分有长视频、中视频、短视频、微短剧等细分领域。网络时代的影视也有网络剧、影视短视频、网络大电影、微电影等等,虽然同是借助网络传播,但是其中的审美形式大不相同,塑造的审美经验也相差较大。相比传统影视作品的横屏审美,更适合竖屏观影的网络微短剧,使得传统影视作品的呈现形式受到冲击,对传统影视审美经验产生解构作用。
影视作品一般具有完整故事,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并围绕故事形成影像作品。观众也是按照特定的矛盾冲突的逻辑推进去观看,并融入个人影视审美。但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集中注意力是一件难度系数很高的事情。依托于平台运营方式的碎片化审美不断冲击传统的审美方式,碎片化体现了确定性的消失,注意力出现分散现象。微短剧的迅猛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碎片化的快节奏习惯的养成。长期浸润在碎片化审美中的受众,审美注意力是短暂的,不会长时间持续。面对影视作品的短则几十分钟,长则两个小时的观影时长,观众很难完全沉浸于其中。习惯于网络时代的快节奏,观众对于长时间观影的兴奋点要求更高,对于大部分无法产生刺激效果的审美元素,常常一掠而过。
审美空间的不同也使得个体性审美经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电影院到智能手机的小屏观影,这无疑是一个大跨度。传统的影视审美都是大屏沉浸,在一个黑暗封闭的空间里,一道亮光照亮了屏幕,隐藏在阴影的人们静静地观看。电视剧的观看虽然不像院线电影一样充满神秘的仪式感,更具有日常生活的属性,但是其仍然是以个体的审美体验为主导。任何影响个人体验的剧透或议论的声音,观看者通常是排斥的。当然,弹幕文化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平台的管理之下形成了和剧情互动的存在,但并不会影响个人体验。相较于院线电影、电视剧的沉浸感,网络短视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观看影视短视频的互动性,不论是二次创作还是加入自己审美视角的画外音,观看的同时人们可以阅读其他人的评论,不需要专注的审美静观。在浮光掠影的观看过程中,几乎再也看不到泪流满面的情感交融等画面。这不但存在于观看的过程中,还延续到观看之后的交流中。网络微短剧的崛起,与连续审美经验的改变密不可分。以微短剧为例,每集只需要1-2分钟,相比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的时长,观看时间从电影的2小时到电视剧的45分钟到短视频的5分钟,内容不断被压缩,主要以简单的叙事逻辑和指向性的表达为主,加以蹭网络热门话题的热度来引流。个体性的、充满仪式感的影视审美经验,在网络时代的存在越来越无足轻重,日益被网络微短剧带动的压缩性的快感审美所侵袭。
这对传统影视经验审美无疑是起到了巨大的消解作用。传统的接受者会思考与他相关的真实世界,并从旁观者介入现实经验事实。影视既是商业,也是艺术。作为艺术的影视作品是审美文本,决定了其具有审美反思性。一般而言,影视作品都有一个主题思想,借助影像世界传达某个伦理、哲学或社会问题,让观赏者在观看中不由自主地体会到这些问题,继而会对现实世界或主体的存在状态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影视作品并不是纯粹的、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网络微短剧取材于社会热点题材,意在满足和消解现实社会中遇到的问题,寄希望于爽文的低延迟满足。网络微短剧不再追求宏大叙事,而聚焦于普通受众,是让观众不用思考就可以接受的叙事。
在《娱乐经济》一书中,美国学者沃尔夫指出,当下社会的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了娱乐,大众被娱乐精神所主宰。影视短视频亦是娱乐精神主宰的网络文化形式,是当代人休闲时间的一种消遣娱乐,并不承担沉重的精神任务。注意力的争夺成为一种主要的媒介经济手段。注意力的争夺意味着焦点会随时发生转移,思考、沉浸是一种昂贵的事情。审美活动亦是如此。快节奏的、繁多的信息也冲击着静观的、沉浸式的审美体验,传统的审美经验结构必然会发生显著的变化。网络微短剧一般采用令人眼前一亮的精彩片段通过剪辑搭配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前几十秒是吸引注意力的第一要点,只要切合大众情绪或观念中的某个点,受众才会停留观看。剪辑所提供的信息只是整个视频的某个点,给观众惊颤一下后,引起去付费观看的欲望。创作者选择的影视片段,都是一些能对心理精神具有刺激性的片段,目的是争夺大众的审美时间。最能体现网络微短剧给受众带来的新奇体验的部分是戏剧性夸张化的表现方式,用类型化的叙事不断的叠加冲突,再一气呵成的解决,让观众直面强烈的情感刺激,达到了情绪的宣泄。这种突然出现方式,给观看者突如其来的感觉,增强了微短剧的审美效果。作为一种大众审美信息的微短剧,面对的也是如何吸引注意力,实现经济效益的问题。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简捷便利,通过一部联网的智能手机,人们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获取信息。吃饭的时候刷一段视频,坐地铁的时候看一个新闻,这已是获取信息的常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获取信息,需要快速的浏览,而不是去体验、记忆、思考信息的含义。网络微短剧观看方式是刷,一个个碎片化的信息流过观者的日常生活,而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就可以达到观影满足。碎片化审美方式决定了单个微短剧要制造出吸引眼球的元素,才能赢得受众的注意力。从审美信息的筛选来看,影视短视频首先是通过一个引人瞩目的标题,才能迅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在观看的过程中,观者会围绕短剧主角从层层打怪升级一样的解决问题中获得快感,而一旦视觉图像没有持续的刺激元素,他们就会迅速刷过去,寻找下一个看似有趣的短剧。当然这种快餐式短剧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比如粗制滥造,类型化同质化等。对于大众精神世界的塑造、文化自信的宣传、审美品味的提高等,还需要引起关注,并对其进行阐释批评。
(作者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海南省博士后资助项目(项目编号:RC230000017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 王尔勃、周莉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年。
②[美]乔治·E·马尔库斯、[美]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王铭铭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③肖锋:《网络时代的注意力问题》,张立升主编,社会学家茶座(21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责编/孙垚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