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自治引领,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在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民意征集、商议决策、民主监督、群众评议等制度,不断完善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乡贤乡士、返乡人才等骨干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基层治理,最大程度激发群众对基层事务的关注,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充分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让群众真正成为治理的主体。
法治保障,打造基层治理“新高地”。“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要让法治在基层落地生根,必须高度重视普法宣传教育,建立乡村普法教育长效机制,改变原先教育方法单一、形式单一、走过场的形式。拓宽普法宣传渠道,通过短视频、宣传片、文艺表演等丰富的载体,将普法宣传融入居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把“法言法语”转化成“乡音土话”,让村民真正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同时,要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完善干部学法制度,加强内部教育,提高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水平,从普法到化解纠纷,从收集意见建议到依法参与管理,确保群众身边有一群“法律明白人”。
德治教化,引领基层治理“新风尚”。以德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道德所产生的作用往往润物细无声。要强化思想引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村史村志、农家书屋、文明站点等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丰富群众精神文明生活,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心。要深入挖掘群众身边的孝老爱亲、助人为乐、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励志脱贫等典型事迹,大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活动,用群众身边的榜样教育群众,探索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德治”品牌,营造崇德向善、以德为先的社会氛围,让道德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者:张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