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延青(南京大学副校长)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人才是根本。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则是三者的集中交汇点。师生是教学与科技活动的实践主体,教育科研则又成为人才成长发展的反应器和推进剂。其中,教师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承载者、服务国家战略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关键力量。因此,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高等教育评价毋庸置疑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评价改革事关我国科教发展方向和教育强国建设成败,它归根结底是要改革对人的评价。“破五唯”后,高校建立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牛鼻子”就在于改革教师评价,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可堪大任的教师队伍,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和立德树人任务全面落实。
改革教师评价的宗旨就是要使教师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把“四个面向”作为校准科研方向的指南针。这是高校教师评价的根本之“道”。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好“三牛”精神。
一是潜心育人,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根本。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与活力如何,是否切实起到道德感召、思想引领作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策略与安排是否符合教育规律,能否为学生创造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这些工作开展得好不好,最重要的基石就在于评价体系有没有引导教师树立起甘为“孺子牛”的价值观。可以说,做不好孺子牛,就当不成乐教擅教的优秀教师。
二是开拓创新,争当发展“拓荒牛”。拓荒这个行为的本质就是对新领域、新事物的探索,必须以开拓创新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为引领。评价教师不仅要科学计算其教学科研工作量,更要考察其工作是否具有充足而活跃的创新要素。科研工作中,不论是从0到1到N,还是从N中探索1到0,无疑都要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教学工作同样需要强化创新,因为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要浇灌以活水,从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不论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探索,都应坚持创新发展,结合学科前沿、洞察时代变化。
三是嚼得菜根,愿做勤恳“老黄牛”。老一辈革命教育家从旧到新建设起人民教育,而今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筚路蓝缕的历程离不开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的价值支撑。新时代的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具备以德为首的综合素质,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涵育学生的能力素养,在科技创新转化中滋养自身的情怀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胸怀“国之大者”,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切实扛起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新挑战,探索不止、传灯不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当然,在建立新型教师评价体系的实践过程中,不但要明确“怎么看”,也要明晰“怎么办”,以“道”正求“术”长。
高校教师要精于“学术”。当前“破五唯”的要旨在于破除单一评价指标的极端化,而不是摒弃论文、专利、分数等客观要素,更不能降低水平削足适履。任何评价都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数据为支撑。高校教师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教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产出一流人才、一流学术成果与社会贡献为目标,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勇攀学科领域高峰,不断增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以扎实的工作、坚实的成果、充分的业绩来呈现自己的“牛”。
除了成果本身,还可以通过考察学界认可或社会反响情况来开展评价。这里的“有人”不一定是学者,甚至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人。我们既可以看评价客体学术成果的引用情况或奖励奖项上的认可程度,也可以看其成果是否为经济、社会、文化、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方面带来正面效益,教育教学是否获得正向反馈、取得实际效果等。这种通过别人的认可或外部某种机制折射出评价客体价值的体系脉络,也是构成多元评价的一个重要层面。对高校教师进行学术评价的具体人选,既可以是个体的资深科学家或教育家,也可以是群众集体意志的体现。科学研究鼓励敢为人先,就意味着工作面临长期性、艰苦性、难以预测性的可能,或者非共识性成果的意义短期内无法被正确理解和认知。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同事同行可以借由对评价客体的学识积累、前沿意识、创新思维、工作状态、投入程度等多方面的了解而作出判断;另一方面,可由具有深厚科学素养和前瞻性判断力、长期奋战在一线的科教大家对评价客体的成果突破性、先导性给出专业判断。这在一些需要长周期工作,鼓励“有风险的探索”、接受“有价值的失败”时尤为重要。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战略科学家的职责担当和一般性评价效果不彰、结果不准时的重要补充。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时代责任和现实要求,高校在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中要紧紧牵住教师评价改革这个“牛鼻子”,发挥“三牛”精神,道术相济,科学构建起符合教育规律、时代特点和中国高校实际,评价主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机制、评价方法等多要素协同的评价体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