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大思政课 | 在社会实践中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

幻灯片-大思政课

作者: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学院基地研究员 王志堂;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廖雅琴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大思政课”蕴涵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涵,社会实践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实践育人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当前,高校应顺势而为创新开展社会实践,在“行走的思政课”中铸魂育人。

挖掘社会实践思政元素,丰富思政课教学“大资源”。社会实践蕴含浓浓的“思政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要用好社会实践资源,办好生动鲜活的“行走的思政课”。一是挖掘社会实践中的思政元素。聚焦基层志愿服务、红色基因传承、理论普及宣讲、就业创业实践等活动,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政元素,让社会实践深度融入“大思政课”,提高实践教学的思政“含金量”。挖掘和编制“资源图谱”,精心打造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二是推进社会实践与“大思政课”同向同行。善用社会大课堂,明确社会实践融入思政课程的目标任务、形式内容、考核评价等,形成“理论实践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融入性和互动性。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帮助学生找准“小切口”、展开“大纵深”,持续提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获得感。

优化社会实践项目,形成思政课教学“大效果”。一是深化实践项目设计。高校应将移动思政课与社会课堂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设计,推出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实践项目。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实践、社会考察、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开发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以项目引导青年学生在基层一线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二是强化项目成果管理。高校应对社会实践进行全流程、全链条管理,不断完善社会实践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过程考核、强化正向激励,将社会实践纳入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认定学生实践学分。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情况作为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等工作的重要参考,将实践指导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考核评价。三是打造实践活动品牌。坚持品牌导向,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社会实践品牌项目和精品工程,产出更多实践育人经典案例和示范“金课”。重点培育和精心指导一批特色品牌项目,在实践育人机制、思路、模式等方面持续优化、迭代升级,推出社会实践品牌化、志愿服务项目化的实践成果。比如,北京大学打造“田间地头的思政课”、中国政法大学建设“ZHI行中国”社会实践“大思政课”、“移动”思政课已成为湖南大学特色思政育人品牌。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优化思政课教学“大载体”。一是明确功能定位。按照“互惠互利、共建双赢”原则,在企业、社区、乡村等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结合专业特点和有关单位共建主题明确、功能完善、交流顺畅、富有特色的沉浸式、交互式“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依托基地把社会实践活动打造成育人新课堂。二是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单位密切配合、任务明确且权责明晰的组织管理体系。共同制定基地建设方案和管理办法,明确制度规范和联动运行机制,优化社会实践基地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基地建设和社会实践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三是落实条件保障。加强基地建设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必要的人、财、物等保障。通过设置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选配优秀思政课教师参与现场指导、安排基地建设专项经费等途径实现社会实践活动机制更优、保障更强、成效更实,打造实践育人“强磁场”。

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凝聚思政课教学“大合力”。一是凝聚思想共识。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发挥各育人主体的能动性,形成育人合力。高校应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注重发挥实践育人在学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打好“组合拳”、奏响“交响乐”,构建起政府、高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大思政课”格局。二是优化顶层设计。要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教学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全面加强社会实践育人行动总体规划。构建一种基于“政校企社家”五位一体,各主体积极联动、各资源有效汇聚、各环节相互衔接且一体化推进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实现主体联动、过程共管和人才共育。三是完善工作机制。高校应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完善条块结合、上下协同、左右联动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保障作用、学校主导作用、家庭基础作用、社会支持作用和企业协同作用,产生“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合力和协同效应,并形成长效机制。

 

本文系2023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编号:23A44)、2023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23A0582)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学院基地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