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案例 > 正文

《只此青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

自2021年8月于国家大剧院首次“展卷”以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在3年多时间里走进国内外70多座城市,演出640余场,获得多项大奖,演出票房近5亿元。今年国庆期间,电影《只此青绿》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跻身国庆档影片口碑第一,并先后亮相第3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和美国电影市场交易大会“中国电影联合展台”。11月初,《只此青绿》交响音乐会首演,成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魅力与西方交响乐的宏大叙事相结合,再次实现“中式美学”的完美出圈……“青绿宇宙”不断稳步开拓,获得了观众和市场的双重认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只此青绿》,正在世界范围内激荡起一波强劲的东方风潮。

集中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志趣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青绿”之所以迷人,正在于其处处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

其一,《只此青绿》将中式审美贯穿始终。《只此青绿》以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的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以写意的风格统揽全剧,将画中主色调“青绿”作为视觉线索,艺术化地提炼与《千里江山图》有关的非遗技艺元素,深入探察画作形成所需的篆、绢、颜料、笔、墨等材料和工具的制作工艺,以此来展现中国古典艺术之美,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遵循时代特征的同时,与画作共享审美意蕴,每一处细节都试图体现《千里江山图》的中国情致与东方风韵。在视觉与审美风格上,作品呈现了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突出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在舞蹈编排上,针对绘画的静态特征以“静”为出发点,采取内敛、内收的基调,设计出静待、望月、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舞姿,凸显静雅之美。在服装设计上,从女官通红的圆领袍,到翰林图画院淡粉的学子服,处处展露宋代服饰美学特征,营造出清雅秀丽的文化气象。在音乐设计上,充分运用古琴、笛、箫、埙等传统乐器叠加篆刻、织绢、制笔、制墨等音效,为作品创造出淡雅、诗化而富有感染力的宋代美学氛围。在舞台设计上,一改以往方形台的概念,以同心圆的巧妙设计,呈现出传统书画“卷轴”意象,极富传统审美意趣。

其二,《只此青绿》将人文关怀淋漓尽显。《千里江山图》作为中国传统绘画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其地位和影响力自不待言。《只此青绿》从解题之初便放弃了诸多常规思路,转而讲述劳动人民的故事。在《只此青绿》的艺术世界里,是因为有了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等过程背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劳,才构成了《千里江山图》这幅传世宝卷的物质基础。台上的展卷人,是王希孟的“观众”;而历代劳动人民,包括台下的观众,才是中华民族大好河山的真正展卷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只此青绿》试图为劳动人民而非仅仅一个天才少年画像立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歌颂、致敬是《只此青绿》系列作品最重要的人文情绪。

其三,《只此青绿》将中国精神聚焦传达。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自信来源,其重大意义就在于能够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只此青绿》系列作品聚焦传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宝贵思想成果。以劳动人民为主角的人民立场既符合党的文艺理论基本原则,也呼应了儒家的民本思想;青绿山水的审美追求则应和“天人合一”思想,“静”“虚”“空”等审美意趣则与儒释道哲学观相统一……“只此青绿”是一种美学精神,是中华审美的一种意象。《只此青绿》彰显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处处显露着中国人独有的精气神。

创新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蕴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只此青绿》系列作品的成功和艺术生命的延续,均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意蕴的创新表达。

一是艺术内涵方面。“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蕴正在于此。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千里江山图》是皇家瑰宝,是宫廷画家王希孟的唯一传世之作。而《只此青绿》所表达的既不聚焦于皇家瑰宝的奢华璀璨,亦不甚关注天才少年的传奇经历,而是从人民立场、从时代旋律的角度重点展现构成《千里江山图》的各种物质媒介及相关劳动者的辛勤劳作。《只此青绿》将《千里江山图》视作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凝珠,而非仅供皇家把玩的珍宝,这是艺术内涵上的巨大创新,也是《只此青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意蕴最重要的创新表达。

二是创作途径方面。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成就《只此青绿》的一个法宝。在考究历史原貌、还原历史真实的基础之上,《只此青绿》完成了绘画艺术与舞台表演艺术的跨界创新。《千里江山图》是中国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品,《只此青绿》是舞蹈表演,二者的成功联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新。《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被抽离出来,抽象成舞台上的女性人物形象,舞蹈的细节也高度还原了这种象征意义。女主“青绿”在开篇的第一个造型双袖下垂,就是山的纹理,亦是山间瀑布;舞者高耸的头饰,就是《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当舞者们呈现不同的造型和体态变化时,即是层峦叠嶂的千里江山。此外,《只此青绿》还成功实现了由舞台版本向电影版本、交响乐版本的多态衍生,将画作《千里江山图》中恢宏大气的锦绣江山重现在舞台上、银幕上、剧场中,实现了创作途径上的创新。

三是运营模式方面。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合作、对内激发活力。一方面,发挥国有大团的引领作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贴近时代、贴近人民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和有关机构及地方各界广泛开展合作,寻求文化支撑、主题素材和文化滋养与自身的创作优势形成互补、互动、互促局面。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点,在创排、宣传、运营等多个环节实现多方合力、多域融合。无论是舞台版、电影版还是交响乐版和多层次多渠道的衍生文创和IP合作,《只此青绿》系列作品的多次成功“破圈”源于运营模式上的大胆创新。

充分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伟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只此青绿》系列作品充分昭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当代文艺发展的指引伟力。

一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前提,决定了艺术创作的基本立场、基本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自信,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美学、展现中华文化精神,是《只此青绿》系列作品获得成功的基本立足点。

二是人民立场。在文艺创作中,要深刻认识到人民才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真正创作者、表现者、服务者、供养者和评判者。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展卷人”的视角窥见传世画作的创作过程,通过刻画“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等生动、立体的工匠形象,钩沉索隐潜藏于《千里江山图》之中的人民力量与人文内涵。《只此青绿》系列作品坚持人民立场,歌颂中国人民的执着精神与智慧创造。

三是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文艺创作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在全社会点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强大引擎,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断增强。《只此青绿》团队的每一位参与者都秉承匠心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深沉专注、踏实敬业,始终坚信没有高质量的创新,就没有高品质的文艺作品。

四是双效统一。文艺创作应当时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只此青绿》系列作品通过市场化运作,不但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而且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馈,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五是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国家级演艺文化集团承担着展示中华文化、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职责使命,从《白毛女》到《荷花舞》《孔雀舞》,再到如今的《只此青绿》系列作品,也会多渠道多形式地走出国门,持续发挥好“文化使节”的独特作用,努力为亮丽“文化名片”增色。

(作者系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