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以数字技术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当前,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崭新的科技手段已经融入人类经济社会各领域全过程,主动把握数字技术为思想文化领域带来的崭新机遇,以“数字技术+传统文化”加强文化数字化供给、转化、保护与共享,对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加强文化数字化供给,助推文化精品深入人心

坚持内容为王,加强高质量文化供给是文化数字化的根本所在。一是要坚守正确价值导向,加强数字文化精品创作。文化数字化应聚焦文化内核,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解读与现代阐释,积极推动数字化文化精品出版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数字文化精品应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历史宏观的叙事话语中折射时代主题,在真实鲜活的人民生活中寻求情感共鸣,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品质化的精神情感诉求。二是要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加强顶层设计,凝聚多元合力,整合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统筹建设安全的国家文化专网,构建完美的数字文化生产闭环,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深度拓展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和供给质量。三是要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助推文化精品深入人心。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app以及网络视频平台等数字文化社区,加强诸如《满江红》《长安三万里》等优秀影视文化作品创作,打造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优秀传统文化类节目,通过网络剧、网络纪录片、网络文学作品以及短视频等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新的传播途径,以“文化+影视”“文化+短视频”等创新手法激活传统文化,形成易于理解、易于传播的数字文化供给链条,从而突破时空限制与主体限制,实现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广泛受众传播,让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加快文化数字化转化,助推文化经典活态传承

顺应时代所向,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转化是文化数字化的现实要求。一是要由实物形态转为数字形态,实现文化经典的永久保存。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数字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息拟态处理,构建诸如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云直播、云演艺等新型视觉景观,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向数字文化资产的转化,从而切实延长传统文化资源的全生命周期,打造文化经典活态传承的数字化样本。例如腾讯游戏GROS引擎团体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五洲传播中心等机构,利用高精度扫描建模技术、PCG自动生成技术以及实时动态全局光照等核心技术成功建造了“数字长城”,实现了历史文化资源的永久保存。二是要由抽象形态转为具象形态,实现文化经典的生动直观。充分利用场景化H5、AI绘画、超写实数字人等前沿技术蓄势赋能,以贴近现实、大众喜爱的视听策略和叙事逻辑,营造历史文化资源的当代视觉景观,将抽象的中华文明精神转化为具象可感的视听形象,实现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视觉呈现与生动还原,从而让大众在数字技术延展的“视听觉艺术空间”中实现与文化经典的多层次、立体式交互体验。三是要由静态形态转为动态形态,实现文化经典的创意表达。在传统文化展示传播的过程中融入图片、动画、影视等多种现代媒体元素,将固态的历史意蕴转为动态的生动体验,实现文化经典的可视化、形象化与数字化的创意表达,进而为传统文化资源注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鲜明的当代活力,真正做到让“文化经典说话”。

强化文化数字化保护,助推文化基因薪火相传

维护文化安全,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是文化数字化的必然要求。一是要依托先进数字技术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回归。综合运用3S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数字技术,实现对历史文化资源的采集、监测、分析、模拟、创造与再现。一方面推动流散海外的历史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另一方面赋能文物古迹和历史遗产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破解历史文物保护难题,从源头上切实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二是要加强中华文化数据库建设,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深入推进海量传统文化“家底”摸排工作,统筹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构建规范统一、门类齐全、互联互通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实现集文化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处理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的科学管理,为传承中华文明薪火注入技术增量。例如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了“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以开放、共创、共享的模式成功实现了文物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三是要挖掘文化资源内在价值,实现文化基因的数字化传承。利用数字技术充分挖掘并提炼传统文化资源的多重价值基因,并将蕴含着自然、礼乐、民本、大同等思想理念的中华文化基因融入现代数字生活,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特质与时代价值,实现不同历史时空的文明对话,让数字技术成为赓续优秀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

推动文化数字化共享,助推文化成果交流互鉴

坚持开放共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文化数字化的目标指向。一是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承认并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积极建立数字文化交流共享平台,大力推动各国网上文化交流、学术往来、知识分享和媒体合作,搭建好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数字桥梁。同时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共同研究探索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科技成果,加快数字核心技术攻关,为增进不同文明对话与理解提供坚强技术支撑。二是要精准识别受众需求,提升文化传播效能。构建跨文化数据分析平台,聚焦不同国家、不同类别受众的个性偏好,依据用户画像进行中华文化精准化、个性化传播,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区域化表达与分众化表达,从而跨越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实现数字技术与数字文化服务的融合发展,进而有效提升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效能。同时要坚守技术伦理底线,持续推进科技向善,不断优化算法推荐机制,避免受众陷入“信息茧房”困境。三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高度,综合运用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网络话语和大众话语,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更多蕴含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数字文化成果,让优秀数字文化成果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生动载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成果共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以数字技术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举措。我们既要保持主动姿态,准确把握数字技术的蓄势赋能,又要积极探索,努力谋求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进而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作者分别系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大基地特约研究员、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网络文化精品项目“高校融媒体+育人工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编号:24JP097)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