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说】2024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在京召开,总结2024年国资央企工作,研究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国资报告》推出综述文章《前瞻2025:迎难而上把握战略主动 国资央企力争“十四五”圆满收官》,从深化改革、强化创新、优化结构三个方面展望国资央企2025年工作,小新为您全文分享——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央企业迎难而上把握战略主动、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责任所系,更是使命所在。
在2024年12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表示,国资央企既要提升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更要增强战略信心和战略定力,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各中央企业要坚持守正创新、内外兼修,对照‘五个价值’改进提升各项工作,推动‘五个价值’深度融入国资央企改革发展。”
此次会议在“五个价值”基础上,还首次提出“五个结合”,即坚持稳当前与利长远相结合,着力实现以价值创造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坚持科技引领与产业升级相结合,着力培育更多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相结合,着力提升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的能力;坚持激发活力与严格监管相结合,着力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坚持用好政策与自我赋能相结合,着力提升抓好工作落实的质效。
深化改革:
激活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结合起来,加大重点改革任务落实力度,是激活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所在。
张玉卓提出,2025年,要切实抓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高质量完成,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落深落实,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以穿透式监管为抓手完善监管体系,国务院国资委将深入推进“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聚焦科技创新强化出资人政策支持,健全全级次穿透式监管体系,更好发挥在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功能使命类改革任务要更加聚焦国之所需,体制机制类改革任务要更加突出形神兼备。”
深化改革,要立足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压舱石”的功能定位,将功能使命类改革与体制机制类改革有机结合,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确定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
央企以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契机提振消费、拉动经济。国务院发布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电力、机械、航空、船舶、轻纺、电子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国务院国资委财管运行局负责人刘绍娓曾在2024年7月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未来五年,央企预计安排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总投资超3万亿元。
企业经营层面,新的一年,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决定将“一利五率”经营指标体系中的“营业现金比率”替换成“营业收现率”。具体要求是“一增一稳四提升”,即利润总额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率保持总体稳定,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收现率同比提升。2025年各央企将结合实际,细化目标任务,扎实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
深化改革,还要重视发挥央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华能将科技创新与安全支撑相结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系统化部署重大创新,从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解决受制于人的技术和产业链瓶颈、突破现有技术“天花板”的新方向新赛道三个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安全发展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
转企六年来,中国安能以应急功能性改革牵引其他各项改革,制定实施应急建设、基地布局、科技创新等方面共17项任务、70条举措,占整体改革任务的67%。中国安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奕辉介绍,该公司主动融入国家应急工作大局,在重要流域沿线和重点方向规划建设13个国家级工程救援基地,多支专业救援队。目前已有8个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他基地正在加快建设中。
深化改革,是提升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质效的重要手段。
中国电科于2021年、2023年先后对中国普天、华录集团实施重组。该公司采用难度较大的重构式重组整合模式,打破原有产权关系,分类推进重组实施:对21户中国普天二级企业,加快发展一批,将规模效益好、自主发展能力强的2户企业作为二级成员单位管理;转型升级一批,将有业务协同基础的6户企业并入相关成员单位协同发展;改革调整一批,将7户非优势企业纳入改革调整范围,具备条件后调整至相关成员单位;清理退出一批,将6户长期经营困难企业通过加快破产等方式清理退出。通过重组普天,企业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大幅提升。在充分借鉴中国普天案例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华录集团的重组和深化改革将成为中国电科2025年一项重点工作。
深化改革,也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
南方电网确立了“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的发展目标。该公司强化战略引领作用,健全POCA战略管理体系,制定一流企业指标评价体系,建立标志性成果、短板弱项“两个清单”;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推动管制、新兴、国际、产业金融、共享服务五大战略单元同向发力;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加快构建全员新型经营责任制,以上率下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管理现代化,以数字运营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大厦”数字孪生,以变革管理支撑管理体系穿透落地,企业管理加快从“经验型”向“现代型”转变,管理效能加快向业务效能转化。
强化创新:
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2024年11月8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在会上强调:“中央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表率。”
近年来,央企在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研发投入产出效率不高,应用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还不多。
张玉卓提出,2025年,要切实抓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积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突破和掌握更多源头底层技术,加快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建设高水平创新生态,推进高效率成果转化,更好发挥在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作用。“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体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生态构建,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央企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的目标将更加坚定。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将在2025年建成投产。“国和一号”是国家电投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集聚了国内600余家单位、3万余名技术人员协同攻坚,攻克了30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完全自主可控的三代核电产业链和整机设备100%国产化能力。
在2024年6月公布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名单中,中国石油主导的“陆上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5年,中国石油将再接再厉,大力实施新型油气勘探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水平推进油气勘探开发(陆上)、化工新材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深部地热能开发与利用3个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加快建设氦气产业链链长,扎实推进怀柔国家实验室(新疆基地)、油气地球物理勘探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中国电信参与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下一代互联网源地址验证体系结构SAVA关键技术与规模化应用”项目均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电信继往开来,在近期公司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布《中国电信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其中包括深入扎根应用基础研究、全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等“九大行动”计划。“中国电信要在‘网络、云及云网融合、人工智能、量子/安全’四大技术方向向下扎根,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中国电信党组书记、董事长柯瑞文说。
2025年,央企推进高效率成果转化的力度将更加强劲。
中国船舶近年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研制成功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第五代大型LNG船等,走出了“攻克一批技术、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路子。未来,该公司将着力构建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客观规律的制度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破除束缚成果转化的机制障碍。同时,该公司还将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标杆转化案例,建设具有产业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中心,推动优质成果加快转化、见到实效。
中国联通将继续落实采购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该公司发布了《关于中国联通支持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采购的通知》,鼓励预留采购份额并先试先用,支持《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成果转化。该公司还建立了中国联通自主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专区,搭建应用平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牵引带动科技创新能力补强。
中国华能将继续发挥产业平台和场景的需求牵引作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该公司将突出抓好重大工程示范,高标准推动“之最”“第一”和首台(套)、首批次技术的示范工程建设;凭借在发电行业率先建立的集团级“科技创新成果发布展示交易运营平台”,以市场化机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知识链的精准对接;按照技术服务、产品、工程的不同类别属性和特点,“清单式”抓好重点科技成果产业化;凝练培育高价值专利,主导或参与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国际标准制定,掌握创新话语权和主动权。
2025年,央企建设高水平创新生态的步伐将更加稳健。
“华润集团将继续深化科技创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通过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圈,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对未来科技环境和社会进步的责任与承诺。”华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祥明说。近年来,华润集团在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主动担当作为。产学研合作方面,该公司合作共建“华润科学技术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联合研究院”,并在微电子、中医药、新材料、合成生物等领域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上下游企业组建多个创新联合体;区域协同创新方面,该公司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并牵头组建了“支持香港建设创科中心协同平台”。
国家能源集团将深化科技创新多元投入体系改革,建立健全“研发准备金+科技金融”相结合的科技投入机制和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近年来,该公司构建了经费持续投入、产业公司按需委托、成果应用收益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建立了百亿级“国能科创种子基金”“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新质产业基金”“国能低碳基金”等基金生态,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不久前召开的中国铁建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铁建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揭牌成立。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提出,下一步要优化创新资源、强化总部统筹,明确科研总院、产业技术研究院、N个开放式联合研发平台及战新产业工作小组、两大外经平台等各主体职责定位,尽快发挥效能。“要让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变量’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优化结构:
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内在要求,是增强国有经济战略使命功能、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主导作用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同时要看到,当前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与新时代新征程上国有企业承担的重要使命还不相适应,一些国有企业功能定位不清,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相对滞后,创新能力和服务支撑能力不足,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高,制约了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的发挥。
张玉卓提出,2025年,要切实抓好国有企业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主责主业,加快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抓好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更好发挥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25年,国资央企将以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10月,致力于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宇介绍,公司成立后,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市场化重组整合国资央企相关资产和业务,同时发挥国有资本放大功能,并购重组行业优秀企业,将企业打造成为覆盖多个重点再生资源回收品类,集仓储、加工、配送、以旧换新、标准制定输出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中国建材近年来围绕非金属材料制造与资本投资主业,加快战略性并购、市场化重组、专业化整合,尤其是在风电叶片领域形成了百亿级收入、全球规模最大的风电业务平台。2025年,该公司将积极运用外延式并购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方式,深化战新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打造非金属材料产业新质生产力。
2025年,国资央企将以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为抓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国家电投在央企产业焕新行动中承担多项任务。该公司是五大发电集团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发电企业。为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该公司制定了“均衡增长战略”,即抓好规模增长和投资能力均衡匹配;抓好传统产业和创新业态均衡发展,做实能源发展基本盘,培育新的增长极,解决好发展根基和未来出路的问题;抓好电源品种和区域布局均衡优化;抓好存量提质和增量做优均衡推进。
“既要站在现在看未来,更要站在未来看现在。”中国钢研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少明介绍,该公司按照“赢得今天、发展明天、探索未来”的工作思路,以价值为导向,协调匹配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重构技术创新体系,超前布局人工智能技术、材料关键共性技术、材料全要素数字化技术、氢能技术四大核心技术。
2025年,国资央企将以“AI+”专项行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为抓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数字央企。
中国联通将继续依托数智化能力对外赋能。一方面,该公司持续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采用“赛马”机制打造供应链创新产品;另一方面,该公司参与国务院国资委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对标评估,持续扩大中国联通供应链品牌影响力,加强央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其他央企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助力。
招商局集团将继续推进智慧港口建设。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招商芯”CTOS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在全球8个国家20多个港口推广应用。以“招商芯”为核心,该公司汇聚“招商芯”、“招商ePort”、自动化技术、智慧口岸、5G应用、区块链、北斗系统、人工智能应用、绿色低碳等9大智慧元素,形成具有“招商特色”的智慧港口综合解决方案。
2025年,国资央企将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抓手,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
作为扎根吉林的央企,中国一汽积极主动担当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近年来,该公司在东北推动了一批与地方政府合作的重点项目落地。例如,该公司与吉林省农安县政府、中国大唐共建的一汽-大众农安试验场风力发电站,开创了“汽车央企+能源央企+地方政府”合作新模式。2025年,中国一汽将持续深化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优化企业业务布局,强化技术创新,推动转型升级,更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中国华电统筹谋划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战略、境外业务规划布局等工作,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变革。该公司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额勒赛下游水电站被柬埔寨称为“中国人民送来的珍贵礼物”,越南涵剑49兆瓦光伏项目被国家能源局评选为“小而美”能源国际合作最佳实践。同时,该公司强化国别研究,在巩固东南亚、南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推动中亚、欧洲区域取得实质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