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时代”特征和内生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这一阐述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哲学逻辑,也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规律的认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历史、现在、未来三个维度的统一,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有机联系起来,以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深刻内涵和本质特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并非后世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观臆造或刻意移植,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核的本质性规定而自然演进的结果。一个理论若无法满足特定国家和人民的需求,无论如何对其进行时代化的包装,都无异于徒劳无功。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时代化,其根源深植于其理论体系的本质之中。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本体论基础。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必然与自然界相联系,这种联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并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作为实践的存在物,人类总是不断追求改变现实,因此,其反映实践的意识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本体性诉求,即要在实践中实现自我,而非仅仅停留在解释世界的观念层面。

其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源于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学说。如果忽视历史条件的变化,一味拘泥于现成的条条框框,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会因思想落后于时代而失去其先进性和科学性,甚至走向理论生命的枯竭。因此,只有融入时代的先进实践之中,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世界,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体现了其对待真理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其理论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列宁针对俄国革命的时代特征,将马克思主义与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内在规律,总结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经验,并概括了20世纪初期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从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总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既源于其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诉求,又来源于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和其实践活动之间的互动性。离开人的实践本性、离开主体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而片面地强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只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固定化和僵化。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必然性,不断推进其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中国实践与演进

当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时,它与中国“当时”(即20世纪初)的时代任务——“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紧密相连,旨在适应时代需求、把握时代脉搏,并解答那个时代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视为将马克思主义不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形成一系列引领时代的科学理论的过程。

针对20世纪初的时代特征,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视野审视世界,指出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战争与革命是当时的时代主题,中国革命也必然成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在时代化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和“统一战线”等革命理论,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背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联系,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和具体时代背景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时代化飞跃。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即第二次时代化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到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对时代特征和主题的转换做出了科学判断。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中国的新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胡锦涛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得到了进一步的鲜明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前沿,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科学分析时代趋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解决了一系列困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难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迎来了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鲜明时代标识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系统回答,不仅提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也确立了基本的实践方略。这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它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理解。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不断用于指导实践,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交相互动的辩证法。

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旨归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有其独特的逻辑规定,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高度统一。在实践中我们决不能将它们相互割裂,彼此孤立地看待。唯有从统一的视角去理解,才能更好地推动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三维向度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并非仅仅意味着与时代的简单同步,而是一个蕴含深刻逻辑维度的过程,它实现了时代、理论与实践三者之间的内在统一。首先,它体现为“大时代化”与“小时代化”的和谐共生。我们既要宏观地把握历史大时代的整体脉络,又要微观地洞察个别国家或特定事件的“小时代”特性,力求在两者交汇的节点上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从大时代的宏观视角出发,将时代视为僵化不变的存在,也不能局限于大时代的某个片段或具体情境。相反,我们应当从全球形势、时代矛盾、时代议题及特征的全局出发,同时兼顾各国或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将时代视为有条件、相对性、动态变化且分阶段的存在,从而实现小时代在历史大时代背景下的有机融入与升华。其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理论时代化与实践时代化的双重统一。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实践”的时代化既指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深刻反映了19世纪的时代条件、时代精神与时代要求,是那个时代实践的智慧结晶;又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随着时代主题、特征与需求的变化,结合各国国情,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形式与民族特色。最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还体现为时代精神与时代语境的深度融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核心要义,而时代精神与时代语境则是“时”的必然内涵,它们共同塑造了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判断标准与选择逻辑。时代精神是特定时代普遍精神实质的集中体现,是超越个体层面的共同集体意识,它反映在世界文化潮流、人们的心理特征、价值取向以及对当代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认知与判断上。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各国不仅需要共同维护全球化的成果,还需携手应对孤立主义、保守主义及逆全球化等挑战。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时代精神的产物,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时代精神与时代语境相统一原则的根本遵循和深刻践行。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的内在契合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隐含的“大众化”)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共同搭建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深度融合的逻辑架构。首先,中国化是时代化的深厚土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催生出具有独特中国特色、风格与韵味的新理论形态。这一过程深刻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哲学原理,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社会、文化及学术的深度融合,要求我们在审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时,必须将其置于全球历史时代的宏大背景之中,精准捕捉时代脉搏,从而精确描绘出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特征与本质。其次,时代化则蕴含着大众化的精神内核。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意味着紧密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汲取新的时代养分,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它强调马克思主义需与时代的特征与使命相契合,倡导以发展的眼光审视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创新。由于时代的发展动力源自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其时代化的内在要求。第三,大众化是时代化的坚固基石,它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观点进行通俗化、生动化处理,使之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易于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这主要涉及社会主义的本质、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等核心议题,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正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源泉与强大动力,因此,大众化对于时代化和中国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中国化是核心引领,时代化是关键驱动,大众化则是坚实基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就必须紧密围绕中国化这一核心任务,紧紧抓住时代化这一关键要素,不断夯实大众化这一基础环节,实现三者的全面协同推进与深化发展。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与本国国情深度融合,与时代发展同步共进,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从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与感召力。

(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全球化的深度融合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已跃升至全球互动的新高度。它致力于拓宽理论的广度与深度,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务实的实践路径,应对全球复杂多变的挑战。面对气候变化、经济危机等全球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优化全球治理体系、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价值,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批判性洞察与切实可行的策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性是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文化多样性成为备受瞩目的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积极倡导深入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从全球各地的智慧中汲取养分,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深刻理解和协同合作。这一过程不仅深化和拓宽了其理论的全球视野与包容性,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随着全球化重塑劳动力市场和工人阶级的构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密切关注国际工人运动的最新动态。它为全球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前沿的战略指导和坚实的理论基石,增强了国际工人阶级的凝聚力,提升了斗争策略的有效性。在科技革命的汹涌浪潮中,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深入分析新兴技术对社会结构的重塑作用,为科技向善、促进全人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引领科技进步服务于人类福祉的最大化,为实现全球正义、和平与发展贡献着智慧与力量。在这个全球性的框架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在本土化和大众化层面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化,更展现出对全球挑战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应对。

总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集时代性、理论性、实践性和逻辑性于一体的严密系统,对其的科学理解需从这四大维度综合考量。任何单一视角的解读,都可能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片面理解甚至误读。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当前时代的主题和特征紧密结合,确保其能够适应时代变迁、精准把握时代脉搏、有效回应时代挑战,从而更加精准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这一过程要求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要敏锐洞察时代的变迁与需求,将两者有机融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新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作者:谢文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博士,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研究”(2019GXJK008);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意蕴阐释”(GD24CMK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