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至12日,第十四届(2024)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面向2035的中国民办教育”为主题,旨在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讨民办教育发展趋势、高质量发展战略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安徽省教育督导专员、安徽三联学院党委书记王光虎,安徽三联学院董事长余皖生,常务副校长江秀丽、副校长操晓峰,党委办公室、国际合作交流中心等负责人应邀参会,与全国各民办院校领导及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围绕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安徽三联学院喜获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4年度优秀会员奖及优秀办学案例奖。
江秀丽在民办高校高质量创新发展与老年教育论坛上作《“一坚持&七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三联探索与实践》交流发言,详细阐述了学校产教融合历程及取得的初步成效。发言引起了与会领导、专家的广泛关注。
江秀丽在发言中介绍,20多年来,安徽三联学院秉承三联集团产学研一体化“基因”,充分利用集团产业、科技、教育优势,坚持“集团内+集团外”双轮驱动,协同打造产教融合“三联模式”。学校加快扁平化管理体制综合改革,校地企协同共建产业学院与学部,持续完善保障机制,奋力迈进“产教深融合,打造共同体”新征程。坚持党建引领与思政联动、共同建设“血缘式”产业学院、“集群式”学科专业、“协同式”育人平台、“双栖型”师资团队,并研究“纾困式”科研课题、建设“场景化”教学课堂、培养“紧缺型”产业人才。学校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人才培养就跟进到哪里”,2020年以来新增人工智能等8个专业100%面向安徽新兴产业;推进“交通安全、智能控制、数字艺术、健康养老”专业集群再深化,构建“智慧交通、现代康养、数字创意、新商科、新工科、新文科”6个专业集群,构筑“一院(部)一集群”“一集群一产业”的生态格局。联合通用航空等领域领军企业,共建飞机机械设备维修、飞机电子设备维护等相关方向专业,校企全过程培养;大力发展微专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应用技术”“智能技术适老化应用”2个省级微专业顺利开班,立项“智慧交通测绘应用技术”等5个校级微专业。
学校先后共建了协同育人平台32个。如: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了三联智慧康养驿站、康复工程研究所;在集团共建了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校内共建了交通安全和服务机器人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交通信息与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老年康养大学、华理三联康养研究院等,并共同建设产教融合京、沪基地。学校先后参与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院等项目10余项,共获发明专利14项、标准9项;参与研发机器人护理床、助力助行外骨骼机器人等康养产品已市场化。科研成果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安徽省科学技术发明奖等。学校也支持集团企业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等称号。
“三阶段二十余载、一个坚持七个共同”,由基因到共同体,共谱协同育人“合奏曲”,安徽三联学院产教融合成果先后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获中央主流媒体和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安徽教育信息(改革专报)等推介,入选“国家治理创新经验典型案例”,学校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全国产教融合标杆院校”“中国民办教育百强”等荣誉,教改成果获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工作情况》专题报道。2024年,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人民智库)专家调研组赴安徽三联学院开展实地调研,总结提炼安徽三联学院产教融合的经验。调研组认为,安徽三联学院遵循改革的“三重逻辑”,即改革的宏观逻辑——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统筹教育链、科技链和产业链三大资源一体化办学,推动了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改革的中观逻辑——以产业人才需求为牵引、产业技术创新为载体,实施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联合举办产业学院,推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的微观逻辑——以产业工人技术技能需求为牵引,以企业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和技术创新为载体,由高校专业导师和企业技术导师合作育人,推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走出了一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崛起之路。
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大会是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发起并主办的全国性行业会议,是民办教育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会议。安徽三联学院是安徽省唯一一所同时获得优秀会员及优秀案例的高校,此次获评是对安徽三联学院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教育教学成果的肯定。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提高办学水平,努力提升内涵发展,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民办本科高校、实现“百年老校”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为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张启元 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