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碳”战略引领催生绿色生产力
新时代,“双碳”战略正在催生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加速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量、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热泵产量都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新的绿色低碳经济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展望未来,以高效和清洁为方向的能源转型加快推进,以煤、油等传统能源为主的用能形态会发生颠覆性变革,终端用能电气化、电源结构去碳化进程加快,各领域各行业能源效率持续提升,将催生大量新产业、新赛道、新动能,对未来的技术工艺、产业形态、就业方向、投资领域等产生广泛深远影响。总体来看,“双碳”战略催生的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能源动力方式发生颠覆性变革催生新质生产力。能源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纵观人类历史上几次重大产业革命,大都源于能源技术革命,如蒸汽机、电力发明应用等。“双碳”战略引领下,在能源供应端,煤电比重下降,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生物质发电等非化石能源“零碳”绿色电力技术快速发展,电力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颠覆性变革,并带动新型电网、储能调峰等领域的新技术发展。在能源消费端,终端用能电气化不断深化,催生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如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熔融还原、氢能冶炼替代传统炼钢,民用热泵替代燃煤燃气采暖,高温工业蒸汽热泵替代燃煤燃气工业锅炉等,并将撬动零碳造纸、零碳纺织、零碳酒业等下游产业变革。
二是节能降本增效需求牵引技术迭代催生新质生产力。提高能效、降低成本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进步的永恒动力。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是衡量绿色生产力的一项关键指标。一方面,节能技术创新能够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例如,我国绿色照明产业经历了从白炽灯到节能灯再到LED灯的升级进程,并逐步使用低色温照明等更加先进的技术,每一次升级的重要内在动力都是提升能效、降低成本;我国钢铁、化工、有色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不断下降,主要原因是节能降本需求带动了余热余能利用、裂解催化、转炉等技术创新迭代升级。另一方面,节能技术创新能够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如降低电动汽车“百公里电耗”、降低晶硅生产电耗、提高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等驱动因素,促进了电动车、光伏、大数据等行业加速绿色转型发展。
三是跨领域跨行业能源供需综合系统智慧化催生新质生产力。随着能源转型加快推进,一些跨领域跨行业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例如,在能源供应、消费、韧性调节等方面,涌现出车网互动、光储直柔、源网荷储、虚拟电厂、智慧交通、智慧供热、智慧园区、智慧城市等综合性业态。这些新业态适应能源系统分散化、主体扁平化、供需互动智慧化的趋势,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规模消纳可再生能源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路径,也成为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城乡融合等领域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
四是负碳技术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在最大限度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水平来降低碳排放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碳吸收”“碳利用”等负碳技术,抵消“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例如,发展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技术,开发二氧化碳驱油、生物转化、矿化固定、制备化工产品等;发展生态碳汇相关新技术,开发林业碳汇、农业碳汇、海洋碳汇等。这些技术的创新发展将带来新的产业形态,从而形成更加绿色低碳的生产力。
在“双碳”战略的驱动下,绿色生产力还可以进一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实现新材料、关键元器件等的新突破。初步估算,到2060年,能源供应端将形成一个超过百万亿元规模的巨大投资市场;在能源消费端,各领域各行业绿色投资需求规模将高达数百万亿元。未来三四十年间,“双碳”战略将催生一个庞大的绿色投资市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绿色转型的强劲动能。
鉴于此,必须充分发挥“双碳”战略的引领作用,培育好“绿色引擎”,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开展节能降碳、清洁能源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开展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加快经济适用节能降碳技术推广,以绿色消费需求牵引绿色技术供给。另一方面,持续完善发展绿色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完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相关政策,深化科技、人才等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绿色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
(作者系国家节能中心研究员、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