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企业党建 > 正文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支撑和推动千万吨级绿色能源企业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吉林油田公司)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中国石油集团党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制定“十五五”末建成千万吨级绿色能源企业的新“681”战略规划,并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着力构建和完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全新格局和保障机制,有力支撑和推动千万吨级绿色能源企业建设。

强化政治引领,营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

国资央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国有企业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确保发展新质生产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把牢谋篇布局“定盘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以及中国石油集团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总体部署出发,不断锤炼吉林石油人“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本色,紧密结合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确保党中央和中国石油集团党组决策部署到哪里,就跟进落实到哪里。面对油气资源劣质化、成本费用高、历史包袱重等困难挑战,吉林油田公司党委坚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把握战略主动,抢抓发展机遇,统筹谋划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研究确立了以坚持“325”思路、实现新“681”目标为核心的“十五五”规划。提出并带头践行“六要六不要”作风建设要求,着力打造石油、天然气、新能源“三分天下”升级版。

强化科学理论武装,找准因地制宜“发力点”。吉林油田公司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发挥龙头作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通过专题报告、辅导讲座、研讨交流等形式,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学深悟透提升上下功夫,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推动千万吨级绿色能源企业建设的“325”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把学习“普遍原理”与“国企篇章”纳入经常性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员工形成了解放思想的共识,深化了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式的认识,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吉林油田公司高质量建设千万吨级绿色能源企业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加快发展“新生态”。吉林油田公司党委深刻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营造良好发展生态”。始终把严的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妥善处理好强化监督与促进创新的关系,把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同破解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顽瘴痼疾紧密结合起来。抓紧抓实中国石油集团党组巡视整改,把巡视整改工作作为公司“强身健体”的强大动力,制定中国石油集团党组巡视整改方案,大力推动解决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实干者撑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完善正向激励和反向惩戒机制,犒赏“快马”、鞭打“慢牛”,细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担当者担当。健全为基层松绑赋能的体制机制,落实落细党中央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相关精神,避免层层加码、无效“内卷”,让广大干部员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抓创新抓落实上,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员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工作导向。

抓住重大关键环节,构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新格局

吉林油田公司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未来发展优势培植、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

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催生老油田效益发展新动能。面对老油田资源品位差、单井产量低、完全成本高的“三重挑战”,吉林油田公司抓住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历史机遇期,通过实施SEC增储工程、构建开发新秩序、推进改革创新、强化数字赋能,从根本上破解资源劣质化和效益发展困局。实施SEC增储工程,聚焦增加规模经济可采储量、提高SEC储采比,着力推进松南老区精细勘探工程、新区新领域风险勘探工程、川南配置区立体勘探工程,夯实松南效益稳产、川南高效建产的资源基础。构建开发新秩序,以压舱石工程推进老油田治理,确保存量资产持续创效,通过深化业财融合,打造提质增效2.0版,统筹储量、产量、投资、成本、资产等要素,将工作重心由“堵漏洞、补短板”转向“结构调整、要素优化、技术提升”上来,实现由精细管理到精益管理的新跨越。统筹外围资源及老区剩余资源,实施地上地下全系统改造,推行“大平台建井+新能源融合降本+CCUS提高采收率+两化转型提效”新模式,实现低品资源规模效益开发。推进改革创新,系统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市场化运行体系构建和制度体系改革,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未上市业务改革,推出“提、拓、控、调”改革措施,彻底解决制约未上市业务健康发展的问题。大力攻关油气开发关键技术,保障松南年均效益建产原油30万吨、天然气1亿立方米,实现川南气开发单位完全成本降低10%以上。强化数字赋能,围绕“支撑高效勘探、效益开发、绿色低碳,建设数字化、自动化、协同化、智能化吉林油田”愿景,全面推进“平台+应用”建设模式变革,支撑现场作业智能操控、生产运行智能管控、综合研究智能协同、经营管理智能决策,依托“两化”转型优化人力资源,打造“数智吉林油田”新质生产力。

以“页岩油气革命”为契机,塑造可持续发展新优势。近年来,吉林油田公司探明非常规资源储量占比达到80%以上,页岩油气成为推动油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接替资源。吉林油田公司着力从理念、技术及管理上突破旧模式,建立新认识、攻关新技术、打造新格局,加快推动页岩油气革命。在理念上创新,坚持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不断创新作为,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川南配置区规模效益上产。树牢效益优先的理念,坚持“页岩气规模上产,常规气效益拉动”,按照“分区评价、先导试验、滚动建产”思路,细分开发单元,评价一块开发一块,降低产建风险。在技术上创新,以强化地质研究为抓手,以工程技术配套为支撑,按照持续开展技术滚动迭代,全力以赴谋划技术升级、管理提升、提质提效、数值赋能等工作。全力推进长岭凹陷致密油、页岩油理论和工程技术创新,精细落实“黄金靶区靶层”,突出抓好技术迭代升级,实现非常规资源规模效益动用。深化地质工程“双甜点”认识,迭代升级套变压窜防控技术,优化工程设计参数,着力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单井产量。在管理上创新,将川南天然气分公司、川南天然气事业部(一体化中心)整合为川南天然气勘探开发分公司(一体化中心),积极打造勘探开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加大一体化统筹,推行市场化运作,提升专业化协同,加快数智化发展。推进一体化全生命周期管理,高效推进川南配置区常非并举、多层系立体勘探开发工作,推进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为吉林油田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零碳工厂”为样板,构筑新能源拉动油气发展新格局。吉林油田公司充分利用风、光、电、地热等资源优势,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提速,实现供能结构由油气向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转变,形成多能互补、融合发展新模式。全面构建和推行融合提效零碳示范区模式,实施新能源支持老区降本增效工程,实现余热应收尽收、站场风光应建尽建、典型示范有序实施、融合发展规模和效益持续提升,已建成24个项目。累计增加商品气1.42亿立方米,累计增加商品油6939吨,减少原煤消耗1.24万吨,累计创效2.8亿元。新能源融合带动千万吨低品资源效益开发,以庙南废弃油藏融合风光发电储能的建设为代表,结合大平台建产,融合新能源发展,打造第一个新产能融合新能源微网运行项目,配套风机+光伏+电化学储能+热电联供+电加热+水罐储热,提高区域绿电占比,实施后可实现电能全替代,清洁电力占比100%,完全成本降至46美元/桶。新立采油厂Ⅲ区块将亚洲最大陆上采油平台集群打造成为零碳示范区。全面推进新能源产业建设,大力实施千万千瓦级风光发电工程,加快已批复的130万千瓦项目建设。把握政策窗口期,突出上网与消纳并重,以新能源+模式扩大对外供能规模,构建“风光发电”与“融合、气电、氢能、地热”等协同发展的“1+N”产业体系,实现风光发电与油气业务、配套产业协同推进。联合吉林石化联手打造300万千瓦+绿色氢氨醇一体化基地,皆由“绿电”供能,让“绿电”持续产生“绿能”,到2030年力争实现新能源当量400万吨,不断延展新能源的绿色版图。全面加快CCUS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成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全流程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埋存与循环利用示范工程,成为首个亚洲最大的提高石油采收率项目。截至目前,累计注入二氧化碳355万吨,实现了国内最大规模碳注入,相当于植树近3195万棵、近213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的减碳效果。2024年6月21日,吉林油田公司与印尼Jabung油田签订Gemah区块CCUS试验项目合同,该项目为中国石油首个CCUS国际外闯创效项目。吉林油田公司将持续扩大CCUS国际创效规模,充分发挥CCUS技术的领先优势,将CCUS技术打造成一张闪亮的国际名片。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

吉林油田公司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引领,完善干部培养和激励等四项机制,创造更加有利于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有利于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良好环境。

完善党建支撑保障机制,让组织“更有战斗力”。把促进和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公司党建工作的重要目标,研究制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指导意见,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的资源整合、力量结合、功能聚合。在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选树一批“两优一先”先进典型,推动党建工作与创新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大力推进基层党建“三基本”建设与“三基”工作有机融合优化升级,在“两化”转型中建联系点、划责任区、组突击队、立先锋岗,实施“三基”工作与党支部建设一体化考核,开展典型岗位讲述、联合技术攻关、安全隐患互查、管理经验交流等活动,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管理全面融合、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加强科技创新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同时在荣誉授予、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科技生态体系。

完善干部培养和激励机制,让干部“更有动力”。积极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以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20字”要求,大力选用勇于担当、本领高强的二、三级领导人员,加强能源技术发展新知识、能源发展新动态、能源行业发展新趋势等方面培训,提高公司广大干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力水平。实施人才“进阶式”培养四项计划,推进中层领导人员“聚力提能”;推进高技能人才“星火传承”,外送班组长、技能专家到长庆油田、东北石油大学革新技能,精准赋能提升关键人才能力素质。同时配套出台《关于加强年轻干部和专家交流培养的实施方案》等新制度,干部队伍建设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和激励约束导向,支持公司各级领导人员大胆试、大胆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大显身手,真正营造“科技创新没有错误、企业研发不谈失败”的氛围。

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让人才“更有活力”。进一步树牢“人才第一工程”理念,着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把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协同化发展,围绕技术体系布局,精准绘制科技人才地图,系统构建科技领军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增补一、二、三级工程师460人,侧重选聘优秀青年专业人才,专业队伍中坚力量不断夯实。强力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积分制”评才标准,提高业绩贡献权重,纵深推进技能等级提升工程。举办第二届技术技能竞赛,搭建“赛马”擂台,促进全员“学知识、练技术、比技能、创一流”。成立25支由企业专家领衔的科技创新示范团队,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面向科技人员规范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让科技人员放开手脚干事业、心无旁骛搞科研。

完善企业文化引领机制,让发展“更有合力”。积极提高文化软实力,发挥企业文化的价值创造作用,以企业文化的驱动力、影响力、价值力、品牌力,全力助推新质生产力飞跃发展。全面构建“41X”文化引领战略升级版,抓好思想、精神、行为、形象4个引领,建立完善1个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管理体系,开展创新文化建设工程,使文化软实力与科技硬实力交相辉映,形成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力,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将赓续传承吉林油田“五上”精神与中国石油集团“转观念、勇创新、强管理、创一流”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持续深挖“五上”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让石油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吉林油田“五上”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凝聚起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千万吨级绿色能源企业建设的磅礴动力。

(作者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