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经济稳健前行的重要基础

【摘要】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强大的国内市场是需求稳定扩张的“发动机”,是供给升级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压舱石”。然而,从发展实际看,当前我国在建立强大国内市场的进程中依然面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待优化、供需两侧匹配度不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现实困境。应积极挖掘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升级,建立适应消费升级发展的供给体系,切实发挥有效投资的积极作用,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市场环境。

【关键词】国内市场 经济稳固均衡发展 释放内需潜力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价值意蕴

强大国内市场是需求稳定扩张的“发动机”。内需稳定扩张是循环畅通的关键,也是经济高水平均衡发展的基本前提。首先,从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程看,经济体量大、人口数量多的经济体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增长动力大都演变为以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为主。当前,一些发达国家最终消费率接近或超过80%,国内需求已经成为其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和稳定循环的“启动器”。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29.4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站在新的时代关口,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之举,这就要求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为抓手,撬动有效需求不断扩张,实现增长动力稳定转换,带动经济平衡高效循环。但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确定性持续上升的外部环境双重影响下,我国内需能否承受住外部冲击,保持稳定复苏态势,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一环。因此,要推动经济稳固均衡发展,重点是加快提振和稳固内需,关键在于激发国内需求潜力,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利用市场规模优势带动需求端持续发力,尽快补齐经济均衡发展的短板弱项。

强大国内市场是供给升级发展的“助推器”。供给提质增效是满足国内需求的根本要求,也是经济高水平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循环的两个基本节点,有效需求的增加需有对应的商品和服务供给来匹配,才能不断提升经济均衡水平,而这一过程的实现也有赖于强大的国内市场。具体来看,强大国内市场的三个主要特征将有效带动供给升级发展。一是需求规模大、发展性强。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必须以规模巨大且持续发展的市场需求为前提,而需求的扩张和升级则是刺激供给质量不断提升的最大动力。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看,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经历了从基本生活物资到耐用消费品再到多元化升级消费的变迁,供给端也随之实现了从轻纺工业到机械电子制造再到高科技产业的升级,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对供给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强。二是市场基础和环境良好。企业作为供给端的基本单元,其发展离不开设施健全的市场基础、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开放统一的市场规则,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不仅要求需求规模体量大,更要求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制度环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土壤,推动全社会供给质量不断提升。三是前沿技术应用普及。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对创新提出了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新商品服务供给、新消费模式不断涌现,与有活力的创新环境密不可分。例如,依托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催生了网络医疗、无接触配送、即时零售等一批新的供给形态。

强大国内市场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压舱石”。在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经济高水平均衡发展,还需要有效抵御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在开放环境下,国内经济的均衡水平不仅取决于供需两端的内部平衡,还与外部不确定性造成的经济扰动有关,强大国内市场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阻尼器”。具体来看,强大国内市场有助于抵御三个方面的外部不确定性。一是降低外部需求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对外实行技术封锁,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化造成国际贸易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加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不确定的外部需求形势。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内需发展国内市场,能有效降低外需波动对经济的干扰,增强经济均衡发展的动力。二是降低外部限制封锁对国内供给端的冲击。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一些西方国家遏制我国高科技领域发展的意图有增无减,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有效投资升级发展,有助于促进国内科技创新,加快高端供给国产替代,进一步增强经济平衡发展的供给动力。三是疏通外部价格变化造成的国内供需循环堵点。价格是供需关系的集中反映。如果国内终端需求不足,将导致价格传导渠道受阻,加大下游行业企业成本和营收双重压力,不利于经济循环畅通。大力发展国内市场、提振终端需求,有助于成本在供需链条上合理传导分布,降低价格波动对经济均衡发展的影响。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面临的现实困境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待优化。健全完善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扩大需求、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基础和起点,过高的收入差距和较小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均不利于释放国内消费潜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我国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5055元,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215元,高收入组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低收入组家庭的10.32倍。从城乡收入差距看,2023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821元,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城乡收入比为2.39。由于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相差较大的收入对比和较高的城乡收入比,将使得消费增长低于收入增长,从而降低我国的消费率。“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结构,但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偏小,距离橄榄型社会结构存在一定差距。收入差距较大、收入结构不平衡等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收入消费关系、需求牵引供给、国内大循环等的内在基础,不利于强大国内市场的建立。

供需两侧匹配度不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由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成为建立强大国内市场的基础。然而,从供给端看,我国当前仍存在供给端与需求端匹配不均衡、部分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阻碍了供需匹配和经济循环畅通。供需两侧匹配度不高,一是因为我国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过程中存在市场分割困境,导致供需两侧无法实现匹配。二是供需两侧存在信息不对称,破除时空桎梏的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场景尚未完全实现布局。比如,在有些农村地区尚未实现互联网、5G技术全覆盖。三是一些产业的产品附加值较低,科技含量不足。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是匹配市场高品质需求、促进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支撑。人们的个性化、高品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归根结底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供给不足。四是尚未完全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虽然我国的现行产业体系较为完备,但是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我国在高端制造、软件设计、前沿技术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强大国内市场对保障经济稳固均衡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稳固均衡发展也会对国内市场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均衡,势必会影响收入分配、消费结构等,不利于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了地区间差距,增强了区域发展协调性。但从已有研究来看,东中西地区的“梯度效应”依然存在,空间上的地域差异较为明显。另外,南北差异也逐渐凸显。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可能会造成要素配置与人才分布不合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释放内需潜力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总的来看,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提振有效需求、提升供给质量、应对外部冲击的关键,着眼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积极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和引领作用、投资的关键和支撑作用,推动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形成,促进经济实现更高水平均衡发展。

第一,积极挖掘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升级。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建立更高水平、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教育、医疗、养老等生活负担,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大力推进电商、快递进农村,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开发农村消费市场,拓宽农民消费渠道。推动汽车和家电消费转型升级,促进汽车限购向引导使用转变。

第二,建立适应消费升级发展的供给体系。大力推动国产汽车、电子产品等升级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基础设施优势,鼓励消费新模式、新形态发展,进一步增强网上消费对需求增长的带动作用。大力促进全民服务消费发展,推出更多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鼓励服务创新和“柔性服务”发展,满足群众差异化需求。积极稳妥加大对新型消费和升级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

第三,切实发挥有效投资的积极作用。有效投资不仅是提振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供给端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系统化智能化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满足需求、适度超前的原则布局基础设施投资,更好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应。进一步加大在医疗、养老、育幼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实现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协同发展。切实增加在环保、应急管理、高科技产品、关键元器件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带动供给端产业升级。

第四,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市场环境。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资本、劳动、技术等经济要素合理自由流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打破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玻璃门”“弹簧门”。营造鼓励竞争、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完善税收返还激励机制。进一步强化市场治理的法治基础,加强新经济领域立法规范,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执法监督。

(作者为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聊城大学商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协同创新研究专项”、山东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资助项目“供需两侧视域下山东省共同富裕的水平测度、驱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BCXJ01)和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面上项目“学科引领·科研提升·竞赛驱动:高校经管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模式重构与实践”(项目编号:M202334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马晓河:《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测算及其扩大策略》,《改革》,2024年第8期。

②周文:《新时代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政治经济学评论》,2020年第3期。

责编/周小梨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