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推动乡村新职业发展的要点与趋势

【摘要】当前,乡村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乡村新职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一方面,乡村新业态的发展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领域,且持续运营较为困难,消费拉动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新职业人才在不同地区的薪资水平和工作待遇存在显著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新职业的均衡发展。由此,乡村新职业的发展应充分考虑年轻人的需求,注重工作环境和生活便利程度的提升;聚焦发展乡村新产业,依托新业态的发展为新职业的培育提供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制定符合区域特点和新职业特点的扶持政策。

【关键词】新职业 乡村新业态 乡村全面振兴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乡村劳动力经历了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尤其是2000年以后,乡村劳动力转移逐渐以外出务工为主。当前,我国乡村人口结构呈现出新特点:第一,乡村户籍人口高于常住人口,乡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2023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8.3%,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为66.16%,也就是说约2.5亿乡村人口实际上居住在城市或城镇。第二,乡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均高于城镇。2000年我国乡村和城镇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别为10.9%和9.7%,2020年我国乡村和城镇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别为23.8%和15.8%。第三,乡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对镇域经济和县域经济的活跃度产生了影响,导致一些地区经济活跃度下降,一些缺乏产业和就业支撑的县城人口数量减少,进而使得以县域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面临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到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发展政策从通过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实现双向流动,以此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乡村创业就业,乡村新职业不断涌现。2020年以来,人社部已公布了六批次新职业,其中与乡村全面振兴相关的有13项,如民宿管家、农业职业经理人等。乡村新职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吸引更多人才资源向乡村聚集,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乡村新职业发展需充分考虑年轻人的需求

乡村新职业的发展为更多年轻人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和融合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乡村创业和就业。目前,至少有三类新职业人才已初具规模。第一类是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的农业职业经理人。201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从事农业生产组织、设备作业、技术支持、产品加工与销售等管理服务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列为新职业,并发布了《新职业——农业经理人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除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外,多地还涌现了以经营乡村集体资产为主业的乡村职业经理人。第二类是以乡村创新创业为主的人才。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显示,2019年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超过850万人,创办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的占到80%,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的超过50%。据统计,2012—2023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1320万人,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浙江省嘉兴市崇福镇农创园为例,截至2024年7月,已经培育了农创客项目51个,吸引了150多名大学生创业就业。农创客已经成为嘉兴乡村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第三类是以数字技术运用为主的电商人才。

乡村新职业人才具有两个典型的特点:第一,年轻化。笔者所在团队组织的全国乡村职业经理人培训班中,学员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42.31%,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44.23%,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1.92%。抖音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抖音上粉丝量过万的“三农”创作者已超4万,其中,年龄在31岁至40岁的占比最多,达54%;其次是24岁至30岁。第二,受教育程度较高。无论是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创新创业人才还是电商人才,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比例都较高。以成都市为例,截至2023年11月,该市累计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达24026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5613人,占比23.4%。由此可见,乡村新职业的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乡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从而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于乡村新职业从业人员呈现出年轻化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特点,因此,针对这一群体的引培用管等相关扶持政策要紧密结合年轻人的需求。在与一些乡村职业经理人的访谈中,当问及他们为何选择应聘乡村职业经理人时,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表示,乡村职业经理人的称呼具有吸引力,让他们感觉自己并非仅是在应聘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而是一个能够实现理想、拥有明确职业目标的岗位。例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在招聘乡村职业经理人时,将其岗位命名为“乡村运营师”和“乡村造梦师”,这一举措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报名。人社部发布的新职业中,将民宿经营人员命名为“民宿管家”,也比较符合年轻人对该职业的预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此外,年轻人在选择工作时,更加注重工作环境和生活便利程度。因此,对于新职业人才提供的各种支持性政策,也应充分考虑当下年轻人的实际需求。在与一些农创客的访谈中,许多人表示,他们选择工作的乡村需要拥有良好的住宿环境,比如独立的卫浴和房间,以及稳定快速的网络连接和便捷的快递服务等。年轻人在数字化工具和科学技术转化、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与上一代人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培育新职业人才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特别是针对这些人员开展的职业教育和技能拓展培训,需要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开发出符合年轻人能力提升需求的培训项目。

乡村新职业发展需聚焦乡村新产业发展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持续推进以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乡村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首先,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已从小规模的小农生产转变为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化生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以及农文旅的融合,逐渐成为众多乡村发展的新特征。数字化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还促进了农产品市场体系的重塑。这些变化催生了乡村新业态,促进了其发展,并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下乡、留乡创业提供了新的契机。例如,在河北省保定市,许多家庭农场、农业种植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的负责人都是返乡的年轻人。而在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以及高标准设施农业的发展,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投身于特色农业产业。其次,城乡融合发展使得乡村成为承接城市业态转移的新空间。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水平、生活便利程度与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相较于城市,乡村拥有相对较低的房租、物业等成本,以及优惠的政策支持和宽松的空间条件,这些因素共同吸引了一些业态从城市向乡村转移。比如,在许多地方出现了“数字游民”“艺术村”“民宿村”“创业村”等新型业态。最后,农业和乡村的多样价值为乡村新业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些以拓展农业多样价值和乡村多种功能为导向的新业态,需要以乡村为载体进行发展,如自然教育、研学活动、农业生产与民俗体验、非遗文化产业开发以及农产品电商等。同时,一些传统业态与乡村的结合也焕发了新的活力,如各种乡村音乐节、歌会、乡村体育活动等。这些乡村功能的市场价值转化,为年轻人创业提供了新的空间和载体。乡村新业态的发展为新职业的培育提供了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新职业随着这些新业态的兴起应运而生,如农业经理人、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等直接与乡村产业相关的新职业不断涌现。同时,一些原本在城市中兴起的新职业,如全媒体运营师、社群健康助理员、调饮师、食品安全管理师、研学旅行指导师等,也在乡村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为乡村新业态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咖啡产业为例,近年来,我国各地悄然兴起“村咖”热潮。据统计,截至2024年10月,全国有4.4万家咖啡馆位于乡村。乡村咖啡馆的兴起有力促进了咖啡师这一职业的发展。

相较于传统产业,乡村新业态总体上展现出门槛较低、规模较小等特点,能够吸引年轻人积极投身其中。然而,它们也面临着同质化较为严重、市场竞争激烈以及替代性较强等挑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作为支撑新职业持续发展的基石,乡村新业态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乡村新业态的发展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领域。以西部某县的1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为例,在120家经营业态中,餐饮店有32家,饮品及名特小吃店有22家。其次,乡村新业态在持续运营方面存在困难。部分乡村新业态在开业初期因新颖性能够吸引消费者进行体验式消费,但难以形成稳定的客户群体。比如,一些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庄,在第一年时是当地的热门景点,但第二年客流量就逐渐减少。还有一些村庄的农文旅项目季节性特征明显,旺季时因规模较小而承接能力不足,淡季时则游客稀少,难以覆盖运营成本。最后,乡村新业态的消费拉动能力较为有限。2023年,笔者对某县的三个重点旅游村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游客量和经营收入定点观察。结果显示,村1接待游客14万人次,总旅游收入224.65万元,人均消费约为16元;村2接待游客4.7万人次,总旅游收入49.88万元,人均消费约为10元;村3接待游客34万人次,总旅游收入469万元,人均消费约为14元。2024年,笔者再次调研发现,其中两个村庄的60家经营业态中,勉强维持的有27家,另有18家表示只在油菜花开和水稻生长季节营业。这表明,乡村新业态的培育和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关注。只有乡村新业态得到发展,才能有效促进乡村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新职业发展需与乡村人才振兴紧密结合

当前,各部门及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支持乡村人才发展的政策,其中亦包含对新职业人才发展的扶持。从中央层面看,乡村全面振兴的总体性指导政策和法律均将人才视为重要内容,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中,均有关于促进人才发展的重要论述。此外,国家还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详尽的政策、行动及举措安排。各部门遵循中央文件精神,分别制定了配套政策,如农业农村部发布《“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广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经验的通知》,等等。这些文件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服务保障等措施,全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对符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乡村人才的支持政策。比如,江苏、安徽、陕西、山西等省份均制定了详细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部分地方根据自身情况推出了重点推进的人才工作办法,如浙江省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以及“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等,重点支持乡村新职业人才的发展。

这些文件从不同维度对乡村全面振兴所需人才进行了汇总和分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同时,将乡村人才划分为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五类,并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乡村人才种类,如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乡村工匠等。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强调,“到2025年,初步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作用凸显,以主体人才为核心、支撑人才和管理服务人才为基础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形成各类人才有效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同时,将乡村人才分为管理服务人才、主体人才和支撑人才三大类。

目前,乡村人才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各部门及不同地区对于同一类型人才评定设置了不同的称谓和评定标准。例如,农业职业经理人也被称为“头雁”、农业经纪人、新型职业农民等;乡村职业经理人则被称为乡村运营师、乡村造梦师、乡村主理人等;民宿管家被称为民宿主理人或民宿主。这些不同的称谓反映了行业和区域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地对乡村人才的关注和创新。但是,由于各地的标准、要求和具体实践存在差异,尚未在全国范围形成统一的政策指导框架和评估体系。新职业的发布及相关职业技能标准的设定,有助于统一乡村人才的内涵和标准,能够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可评估、可比较的依据。但需要注意的是,新职业的发展旨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因此必须与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新职业的设定及职业技能标准需与乡村人才振兴的目标和具体要求相匹配,使新职业的发展成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

新职业的发展需考虑区域间差异问题

乡村新职业的涌现,既是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的结果,也是推动这一流动的重要路径。城乡融合发展的程度以及城市动能向乡村溢出的强度,成为新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以浙江省为例,在“千万工程”的推动下,城乡融合发展程度较高,城市发展要素向乡村流动的动力较强,杭州市余杭区等地率先尝试引入乡村职业经理人,并迅速在全省范围推广。德清县在全国较早推出了民宿管家标准。乡村职业经理人、民宿管家、农创客等新职业群体已经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并开始显现人才聚集效应。政府对这些乡村人才的支持更多地采用政府补贴与市场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相对较高的薪资待遇。这种市场化的人才激励政策,显著增强了对乡村人才的吸引力,促使更多具备管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投身乡村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新职业人才在不同地区的薪资水平和工作待遇存在显著差异。比如,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程度偏低,城乡发展差距比较明显,乡村新业态的发展相对缓慢,新职业的发展也相对滞后,人才进入乡村仍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笔者对浙江、广东、安徽、湖南、四川和云南等地区发布的乡村职业经理人的招聘启事进行了梳理,发现浙江、广东、安徽等地的年度基本工资普遍在15万元以上,并多伴有绩效奖励;而云南省多地的乡村职业经理人基本工资仅在5万元左右。

区域发展的差异不仅深刻影响着经济格局,也塑造着新职业人才在不同地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新职业人才在各地的发展路径和成效呈现出鲜明差别。东部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基础和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新职业人才聚集的高地。以浙江省为例,该地区通过一系列前瞻性的政策支持和创新举措,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不仅促进了就业和创业,还形成了显著的人才聚集效应。笔者在嘉兴的农创园调研发现,创业者多来自外地;浙江省公开招聘乡村职业经理人时,报名者也多为外地人。而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云南省等地区,情况则大不相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在云南省多地开展的乡村职业经理人招聘中,外地人应聘较少,最终留下的也主要是本地人。这说明,在中西部地区,新职业人才的发展应更多关注本地人的培育和培训,通过提供更加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本地年轻人的创业就业能力。东部地区在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政策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新职业人才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例如,可以通过搭建平台、提供资源等方式,引导新职业人才深入乡村一线,了解乡村需求,发挥专业优势,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此外,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仅体现在新职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还体现在新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上。比如,浙江省作为新职业发展的先行者,已经形成了较大的新职业从业人员规模。据统计,浙江省乡村人才队伍总量突破200万人,其中累计培育农创客20358人,平均每名农创客带动18名农民就业。嘉兴的农创园聚集了大量农创客和新职业就业人员,他们通过创新创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义乌的李祖村通过打造“国际文化创客村”,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人才前来创业发展,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新职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更多需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因此,在推动新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应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区域发展差异,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的政策措施。例如,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式,为新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还可以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交流合作,借鉴其成功经验,推动新职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随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的多样价值和乡村的多重功能逐渐被激发,为乡村新业态的发展创造了新空间;而新技术和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又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新职业的衍生和发展,如无人机飞手、农产品电商达人、乡村民宿管家以及乡村职业经理人等新职业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乡村产业形态,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动能。乡村新职业的出现,吸引了更多新农人参与到乡村产业振兴中来。他们通过创新创业,推动了乡村新业态的进一步丰富和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产业发展——职业衍生——人才下乡”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在推动乡村新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出一系列既具有前瞻性又符合区域特点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应当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为新职业的孕育、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同时,还应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整合,推动新职业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新职业人才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③《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国政府网,2021年2月23日。

④《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0年7月9日。

⑤《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1年12月17日。

⑥李铁林:《让乡村新职业蓬勃生长》,《人民日报》,2024年8月9日。

⑦《乡村振兴点亮职业新赛道》,《中国青年报》,2024年6月7日。

责编/孙渴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