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原则方法和重点任务,推动新时代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深刻认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新时代新征程,人才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必须深刻认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激发广大人才发展动力的迫切需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够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积极开展人才工作,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激发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广大人才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必将更加有力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密切,必须更加紧扣中心、服务大局,把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紧紧嵌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科教兴国、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统筹谋划,持续夯实人才基础。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组织体系、关键技术的联动并进。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基础研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推动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学科工程等领军人才培育集聚;打造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加强人才队伍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牢牢把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原则方法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决定》部署,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牢牢把握原则方法,稳妥有序地推进改革。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为什么改”“往哪里改”“怎么改”的时代课题,把党的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推向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做好”“做好什么”“怎样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化改革,就要以此为总遵循、总依据、总指引,经常对标对表、及时纠正偏差,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坚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原则。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改革一定要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要的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和全党的核心地位。通过改革,不断完善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的制度机制,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
坚持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为着力点。改革要破除不适宜的思想观念,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和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力和创造力,激发和增强全社会活力动力。通过改革,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协同部署,教育优先发展,持续夯实人力资源基础;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加强人才引领驱动,不断巩固发展优势,赢得竞争主动。
坚持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通过改革,完善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各领域各方面人才的自主培养机制,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助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落实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决定》从党和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安排,明确路线图、任务书。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以钉钉子精神把一体改革、平台建设、自主培养等重点任务逐项抓落实、抓具体、抓到位。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更好发挥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的各方面全过程,推动改革任务高效优质落地。优化创新体系,把教育、科技、人才纳入国家优先战略,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落实,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的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优化资源布局,增强布局的前瞻性、引领性和科学性,把创新资源与创新力量统筹起来,把创新布局与人才布局结合起来,调动高校、院所、企业和科研人员等全社会各领域积极参与,在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必争领域形成整体优势。
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积极的人才政策服务战略全局,人才政策要紧扣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各类人才面向改革发展主战场建功立业。比如围绕量子科技、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重量级产业,制定专项人才政策,确保在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以包容的政策集聚天下英才,人才开放是国家开放的重要支撑,要用开放的视野、全球的格局、包容的胸怀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更大力度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积极融入全球人才创新网络,提高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的能力。建好用好海外引才工作站等新型平台,开展以人才、科技为核心的海外并购,团队式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推动重点企业从参与产业链分工到创新链分工跃升。以管用的政策激发人才活力,提高党管人才凝聚力,完善工作运行整体性,广泛调动地方、部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积极性,构建人才工作齐抓共管的大格局。提升市场牵引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更多专家人才在“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中创新创造、成长成功。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优先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重点提升全球领先的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应用创新的策源力和牵引力,培育建成全球的科学中心、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发挥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中流砥柱作用。聚力打造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吸引集聚人才平台,重点提升国家战略腹地重大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布局的承载力和支撑力,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形成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比较优势,实现长板更长、强项更强,培育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着力打造高端产业、未来产业、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基地,重点提升航空航天、工业互联网、量子信息、生命科学、氢能储能等新兴前沿未来产业人才供给力保障力,建设产才融合发展园区,形成跨区域、跨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迭代升级。
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抓稳抓牢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坚定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之心,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完善学科动态设置,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增强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的内在一致性、相互支撑性和战略前瞻性。完善人才资助体系,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为国家和社会科研发展提供稳定的数学、物理、生物等基础科研人才供给,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强化人才激励保障。培育创新文化,用创新文化滋养科技发展和人才成长,尊重人才,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以权威压制人、不以资历轻视人;尊重规律,给予科技工作者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自由探索,包容挫折和失败;尊重创造,构建有利于基础理论涌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氛围。培优生态环境,向用人主体授权,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用好评价指挥棒,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强化待遇保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既支持平台创建、金融扶持、成果转化等发展大事,又关注入学、就医、出行等暖心小事,为人才配备优质的生活工作学习环境。强化法治保障,保护创新权益,完善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等法规制度;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健全科技活动全流程的伦理监管和审查、监督机制;提升科创法律服务水平,健全激发人才活力、创新活力的制度体系,保障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聚集。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