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令辉(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贯彻落实好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必须围绕增强思政引领力,高质量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提升理论和实践阐释力、课程教学吸引力,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是当前思政课建设的首要政治要务,必须把这一重要课程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第一课程”开好讲好。一要在讲“准”上下更大功夫。积极推进这一重要课程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提升思政引领力。要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省市区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示范作用,完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体责任制,构建全国、省(直辖市、自治区)、学校三级分众化、精准化的线上线下思政课备课、磨课交流常态化机制,有组织引导思政课教师深入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教材,及时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把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与思政课教学同步推进,才能准确地把教材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教学体系。二要在讲“透”上下功夫,积极推进这一重要课程的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转化,提高听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促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构建起思政课教师深入社会大课堂学习和研修的常态机制,有目的地组织思政课教师走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身临其境地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才能更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融入这一重要课程的教学体系,真正做到将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愿意内化于心的认知体系。三要在讲“活”上下功夫,将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体系向学生的信仰体系转化。要构建起思政课教师担任“班级学生人生导师”的制度,深入学生日常生活,读懂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结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用学生可感可知的身边典型案例讲活这一重要课程,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提升理论和现实阐释力,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目前部分思政课教师主要存在“两头”的短板弱项,即一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不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阐释力不强,另一头是对当今时代了解不透,对时代要求把握不准。讲好思政课,要切实补齐思政课教师“两头”的短板弱项。一要及时补齐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薄弱的短板弱项,提升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理论阐释力。要充分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读和党的创新理论阐释方面的优势,构建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分众化、精准化理论研修专题培训的常态机制,尤其要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思政课教师和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的思政课教师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化专题培训研修班,切实实现从“大水漫灌”式转向“精准滴灌”式的专题培训,切实精准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水平。二要切实补齐思政课教师关注现实和阐释时代能力不足的短板弱项,厚植思政课教师新时代家国情怀,拓展国际和历史视野。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之所以难以将思政课讲“透”和讲“活”,其根本原因在于关注现实社会不够,对时代发展大势阐释力不足,视野主要聚焦在教材、文件等的研读上,难以把教材内容与正在发生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教学思维不新、视野不广。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关注当今世界之大事、中国发展之大事,不断提升对理论和现实的阐释力。
提升教学吸引力,构建起“大思政课”教学新格局。思政课要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构建起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课”新格局,提升思政课吸引力。一要构建与思政课课堂教学相衔接的课外校园文化育人机制。打通思政课课内与课外的壁垒,实现课内与课外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形成校内育人合力。二要构建起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双向融通机制。打通校内与校外协同育人的堵点,推进形式多样的“行走的思政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鲜活度,实现“知”与“行”相统一。三要加快推进思政课教学数字化转型。突破线下思政课与线上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难点,构建线下思政课与线上“云思政课”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新机制,为讲好思政课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