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以优化创新生态强化高质量发展驱动力

创新是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主抓手是优化创新生态,而非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这是关涉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层次改革,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创新生态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效能

创新生态决定了人才培养和发展成才的质量,决定了能否聚集人才、留住人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充分激发和释放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潜能。创新生态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和适宜气候,决定着创新和转化应用的效率效能,更直接决定着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的数量、质量和转化成新质生产力的效率。创新生态有利于促进市场机制和政府效能优势集成,激活产学研金等创新资源互动融合,是提升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倍增器。

创新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开放包容,以市场为主导,创新资源和要素互动的复杂社会系统。企业是面向市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原始创新的主体,人才是创新创造的主体,也是最核心的要素,而政府及机构的管理者是创新生态建设的主角。创新生态具有典型的“涌现”效应。创新生态建设就是要通过协调服务,优化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有效激发三个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焕发其创新激情。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这些创新创造主体间的联系互动。联系互动可以把各自优势融合成综合优势,使包括创新主体投资在内的创新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大幅度提升创新创业效能和效益,催生出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比如,美国硅谷原来是一片不毛之地,上世纪60年代之后出现了像微软、谷歌、英伟达这些世界性的龙头企业。我国深圳也是在原有创新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涌现出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大疆、华大基因等一批国际高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及大批独角兽、“小巨人”企业,聚集了大批一流大学、科研基地,这也得益于开放包容的优质创新环境。所以开放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优化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融合的创新生态

实现产学研创新融合、强化创新资源的集聚转化,关键要发挥好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龙头作用。我国的产业科技创新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央企,几乎覆盖所有产业门类,具备完整的开发体系,创新链覆盖了所有的产业链。但是现在创新体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企业产学研结合机制运行不畅。二是一些前沿领域技术还受制于人,原创能力不足,基础研究参与不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内功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还有一点,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后,行业共性、基础性技术研究不足,大量中小企业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侧支撑薄弱,制约了行业整体的技术基础。

针对这种情况,下一步应增加对央企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共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2023年,我与15位央企董事长联合提出了一项提案,即设立中央企业的科研基金,每年从央企年总利润中提取不低于3%的资金,预计金额可达800亿。科研基金在财政部的监督指导下,由国务院国资委组建基金会管理,主要是资助企业的科技人才面向科技前沿的自选课题研究,面向国家战略的探索性研究和预研。相关人才均可以申请这个开放基金,也可以在大学、科研院所申请。从中优选一些重点课题,再加大现有国家财政科研经费的重点投资支持,加速产出大批引领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体系化重大创新成果。

国家科研平台也要向企业倾斜,要不断增加央企中国家科研基地平台的数量和比重。新建立的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要向央企倾斜。在转制的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增设公益性、基础性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加大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成为行业创新的有力支撑。鼓励企业参与已有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设立研发科研平台,设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重点专项。赋予企业研发机构更大自主权,营造更宽容、包容的环境,加大对企业研发体制改革的政策激励力度,鼓励支持集团内的多渠道产业孵化,促进企业科研人员科研成果孵化。

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创业环境

人才发展生态是英才脱颖而出的沃土,要在企业建立人尽其才的管理体制,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对于创造性人才的管理,必须按照“少管理多服务”的原则,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善于激发人才活力。向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人才主体充分授权,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不能像管行政干部那样管科研人才”的重要指示精神,减少过多的社会活动等干扰,把人才从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确保用于科研和学术的时间,使人才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搞科研。

建设有利于创新的政务生态

政务环境在创新生态运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务生态关系到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劣成败。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主要发挥把握方向、确定战略、供给政策、协调服务、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创新生态建设中,政府虽然不是创新主体,但却是建设的设计师、引领者,更是协调的促进者。有的政府部门主观本意是重视创新,但在客观上却是事与愿违。官僚作风、违规妄为和过度参与会对创新造成伤害,把创新促进者的角色异化成创新的阻碍者、破坏者,而软弱涣散的行政管理,更是创新路上的“拦路石”。

建设有利于创新的政务生态,要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善于用法治政策手段调动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高效协调创新资源配置,有效保障创新生态的完善和健康运行。当好引导支撑创新创业的角色,一是要求科技与产业政策发挥好引领作用,二是加强对资本投入的引导,三是加强对风险投资等支持产业的政策引导,四是支持广大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当好各创新主体的高效协调者,避免与企业利益冲突,同时引导促进产学研密切合作,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有效互动,通过法治方式协调各项工作。当好裁判者和推动者,用好评价体系这个指挥棒,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做好全程化的服务。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责编:冯一帆、潘旺旺/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