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坚持守正创新,是改革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这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方法支撑。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守正创新作为一种重要的理念和方法,对于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在改革中守牢根本、把握正确方向,同时不断开拓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守正创新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守正,即坚守正道,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中,守正意味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这是改革的根本遵循,确保改革不偏离正确的轨道,不丢失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创新,则是在改革过程中要有新的理念、方法和机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旧有的改革方式可能无法适应新的要求。只有在坚守正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健康发展,有效解决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从整体上分析守正创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守正创新不是对传统的简单抛弃,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继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成功做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现实需求进行创新发展。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可以从中汲取有益养分,同时运用现代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创新运用,使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
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统一。守正体现了一定的稳定性,确保改革在宏观层面上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让人民群众有明确的预期和安全感。而创新则带来了动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改革需要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新的情况和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既要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又要根据新的实践适时进行调整和创新,实现稳定性与动态性的有机统一。
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统一。守正创新是在整体系统框架下进行的,要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和关系,确保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同时,又要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环节存在的具体问题,精准施策,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解决实际矛盾和困难。
全面深化改革中守正创新的重要性
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守正能够牢牢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的根本方向,守正就是坚守这一道路,确保改革不被错误思潮所干扰。只有坚守社会主义本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使改革始终沿着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推进,避免改革偏离轨道,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
凝聚改革共识。守正创新有助于在全社会凝聚起广泛的改革共识。守正体现了对国家根本制度和核心价值的坚守,让人民群众看到改革是在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减少改革过程中的阻力和误解。创新则为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使改革成果能够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为改革事业添砖加瓦,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
提升改革成效。守正创新能够避免改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守正要求在改革中遵循客观规律,不违背基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规律,使改革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同时,创新能够突破传统思维和模式的束缚,在守正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新的改革路径和方法。比如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守正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不变,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提高民主质量,使政治体制改革在有序推进的同时,不断提升改革的成效,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构建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守正创新的新路径
在时代发展的壮阔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是驱动中国巨轮破浪前行的磅礴伟力,而坚持守正创新则是贯穿其中的鲜明主线,为改革航船指引方向、注入动力。构建守正创新的有效路径,需从理念、制度、人才与实践多维度协同发力,全方位激活改革发展的深层潜能。
理念先行,点亮守正创新的思想火炬。理念作为行动的先导,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棋局中起着落子定向的关键作用。守正,是对历史传承、根本原则与价值底线的执着坚守。它要求我们牢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从古老的智慧结晶中汲取养分,延续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血脉;更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改革发展的每一处细微脉络,确保改革的方向不偏不倚,始终锚定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创新理念的树立,则鞭策我们挣脱思维定式的枷锁,以锐意进取的勇气和高瞻远瞩的眼光去拥抱变革。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新科技革命催生的前沿技术如疾风骤雨般重塑世界格局。我们既要敏锐捕捉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兴技术蕴含的无限机遇,还要洞察社会需求、民众期待在时代变迁中的动态演化,用创新性思维谋划发展战略,让改革举措贴合时代的高频脉搏。
制度保障,夯实守正创新的坚固基石。制度,承载着规范与引导的双重使命,为守正创新构筑起坚实可靠的运行框架。一套完善且适配的制度体系,能够让守正有章可循、创新有据可依。在守正维度,刚性的制度要将历经岁月淘洗、实践检验的成熟经验与基本准则固定下来,化作不可逾越的规范红线。从政治领域的民主集中制到经济范畴的基本经济制度,从社会治理的法治根基到文化传承的保护机制,这些制度基石保障了国家治理的稳定性与连贯性,使改革在既定轨道上稳步推进,防范颠覆性错误的风险。面向创新,制度的设计应尽显包容与灵活。构建鼓励创新的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出于公心、无意之失的探索尝试,让改革者吃下“定心丸”;科研项目管理、创新创业扶持等制度优化,则疏通了从创意萌生到成果落地的全流程渠道,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新生事物提供茁壮成长的制度温室。
人才支撑,注入守正创新的源头活水。人才,是驱动改革车轮滚滚向前的核心动能,是守正创新乐章中的关键音符。一支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大军,方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活力。守正人才是坚守传统、传承经典的中坚力量。他们或是深耕国学经典、守护文化遗产的文史学者,或是熟练掌握古老技艺、延续工匠精神的非遗传承人,抑或是精通政策法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务精英。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造诣与笃定的价值坚守,将先辈遗留的瑰宝代代相传,为创新筑牢根基。创新人才恰似时代潮头的弄潮儿,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敢为人先的拼搏劲,拓展人类认知边界、改写发展规则。科研领域的两院院士、青年才俊们在未知的前沿阵地攻坚克难,打破技术封锁;企业界的创业者们敏锐捕捉商机,开创商业模式新纪元;社会创新领域的公益先锋、社区达人则聚焦民生痛点,以新颖方式化解社会难题,他们携手汇聚成推动改革创新的磅礴力量。
实践探索,踏出守正创新的前行足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守正创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必由之路。脱离了实践的土壤,再好的理念、制度与人才都将沦为空中楼阁。基层一线作为改革实践的主战场,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与探索热情。从偏远乡村探索土地流转、产业融合新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到繁华都市的社区试水智慧治理、共享服务新路径提升城市品质;从传统工厂车间掀起智能制造升级改造热潮,到新兴科技园区孕育颠覆性创新业态,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痛点,在摸爬滚打中试错、调适、优化,为全局性改革积累宝贵的一手经验。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更是实践探索的关键要诀。一方面,中央基于宏观战略布局精准“导航”,为基层实践框定方向、提供资源;另一方面,基层鲜活的实践案例反向滋养顶层设计,促使政策法规与时俱进、贴合实际,上下联动形成改革实践的强大合力,推动守正创新在中华大地蔚然成风。
全面深化改革的征途漫漫,坚持守正创新的路径明晰而坚定。当理念的光芒照亮前路、制度的堤坝护航稳健、人才的力量蓬勃汇聚、实践的足音铿锵有力,中国必将在这场伟大变革中跨越重重关山,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稳健迈进,书写人类发展史上的璀璨华章。(作者:宋义明 山东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硕士生导师)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实现机制研究(23CKSJ06),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外宣翻译研究”(22CKSJ1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