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走深走实

摘 要: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部署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上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

· 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顺应发展环境变化作出的战略选择,其强大的信心和动力,主要源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导,新时代对外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我国已具备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

·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水平对外开放 制度型开放 开放型经济 信心

【中图分类号】 F7 【文献标识码】A

《国家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出了哪些实践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

胡再勇:当前,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意义重大。

对外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是我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多次强调,“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早在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五大重要内容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内技术进步、推进市场化经济体系和企业管理体系建立,通过与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对接,降低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制度摩擦,吸引人才、前沿技术等全球创新要素聚集,以及通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经济增长。秉持长期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理念,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新落地生根,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和主张也成为国际共识。

从实践上来看,高水平对外开放正逐渐走深走实,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特征鲜明。

一是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以及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我国内陆沿边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热土和前沿,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中部地区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开放功能各异、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加速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二是由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是更高水平的开放,与更加强调“边境后”开放的国际经贸规则重塑相契合,意在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扩大自主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

三是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推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通关、税务、外汇等监管创新,营造有利于新业态新模式的制度环境。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积极应对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

四是打造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着眼于长远发展,以开放换开放,不断扩展经济发展的外部空间,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不断提升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通过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应对外部冲击和风险的能力。[1]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

五是推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国家治理》: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胡再勇: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我国经济成功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如强调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才能使市场更好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强调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强调要推进改革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先进性、科学性,也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理论基础和信心来源。

二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积极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升利用外资质量的同时推动大规模走出去,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在贸易上,截至2023年,我国已连续7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2020年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同时,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数字贸易份额快速上升,2015-2023年,我国可数字化交付服务进出口规模由2072.6亿美元增长到3859亿美元,年增速平均值达到8.44%,2023年位居全球数字化交付服务出口的第6位和进口的第7位。[3]绿色贸易成为重要发展方向,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光伏、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品占据绝对优势。

在双向投资上,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都取得长足的进展,2014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首次位居世界第一,达到1290亿美元,201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960亿美元,首次超过利用FDI的1340亿美元,从2012-2023年,我国利用FDI和对外直接投资始终位居世界前列。同时,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目录持续缩减,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相关领域利用外资规模快速增长,所占比重持续提升。

在开放格局上,借助海上丝绸之路,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内陆沿边地区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和对外开放前沿,中部地区则借助独特区位、交通干线优势、产业优势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已经形成。

三是我国已具备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和竞争新优势。首先,我国已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使得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具有稳固的基本盘。其次,贸易强国建设纵深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贸易强国意味着国际贸易竞争力强,贸易规模较大,具有经贸规则制定的话语权,贸易相关指标位居世界前列。[4]当前,我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贸易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占据主导地位,聚焦创新推进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第三,双向投资稳步推进,利用FDI稳居世界前列,连续30余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第四,制度型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打造22个自贸试验区(港)、11个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省市等制度型开放平台。通过实施《外商投资法》《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措施对接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签署22个多双边自贸协定积极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基于规则标准“软联通”支撑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向全球提供公共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良好机遇。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中开放发展着重解决的是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无论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还是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高国际经贸规则话语权,都需要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

五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环境。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度演化,由产业间、产业内分工向全球价值链分工演化,全球价值链分工实质上是要素分工,客观上要求各国境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一致,以促进生产的顺利对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5]在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议题中,竞争中性、知识产权保护、营商环境、绿色规则、数字经济、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监管一致性等边境后制度型开放问题成为主要内容。因此,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由要素流动型开放向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转变,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举措。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既是中国提出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也彰显了中国肩负的大国责任。只有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激发进口潜力,放宽市场准入,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以开放换开放,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做出更大贡献,共同推进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

《国家治理》: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巩固对外开放信心的关键举措有哪些?

胡再勇:一是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首先,制度型开放是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要扩大自贸试验区(港)改革任务授权,鼓励开发平台先行先试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国际经贸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健全开放平台间创新成果分享机制;第二要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借助谈判加入CPTPP、DEPA等高水平区域性经贸协定的契机,全面梳理与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不一致的国内法律法规和制度,采取相应改革和对接措施,全面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第三提高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通过提高优势领域制度创新水平、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南方市场”的制度引领水平、国际经贸组织的议题设置能力来提升制度供给能力引领国际经贸规则重塑。

二是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聚焦外资、外贸、金融、创新等涉外重点部门,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稳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目录,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开放试点。进一步缩减《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目录,根据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发布的50个国家18个行业2023年服务贸易限制指数(STRI)排名,我国在50个国家中排名第45位,存在较大的负面清单缩减空间。扩大金融、创新部门的对外开放水平,对接高水平国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聚集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提升金融服务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力。

三是建立和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监管和安全预警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针对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等新兴贸易形态,创新监管模式,构建与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相匹配的风险预警体系,协调推进开放水平和安全水平。

四是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当前,绿色贸易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蓬勃发展,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快速上升。2019-2023年,全球数字化交付服务出口年均增速达到10.8%,高出同期服务出口增速4.9个百分点,2023年全球数字化交付服务出口占全球服务出口54.2%。[6]2018-2023年,全球服务贸易年均速达到4.87%,高出同期商品贸易增速0.79个百分点,2023年,服务贸易占全球总贸易比重达到24.09%。[7]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对接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等新兴领域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扩大新兴领域开放水平,降低贸易壁垒,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以创新推动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绿色贸易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五是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既是我国以开放换开放,扩大经济发展外部空间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我国要继续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链博会、数博会,这五大展会既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和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继续在既有贸易协定升级、签署新的多双边贸易协定等方式中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也可以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采取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措施,包括推行零关税,削减非关税壁垒,扩大进口商品和服务范围等边境开放措施,以及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目录、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目录、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等边境后开放措施。

六是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一方面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和信息网络硬联通建设,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硬件支撑;另一方面,借助制度型开放,加强对小多边机制的整合,通过规则规制等的跨境整合实现战略对接和议题联合,提升新兴领域合作的机制化水平,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注释略

【本文作者为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教授,采访人:《国家治理》杂志编辑 李 懿

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