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强调“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及时研判形势、作出决策部署,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这是全党上下形成的最大共识,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做好经济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形成的规律性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抓好经济工作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一条重要规律性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正是因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研判形势、科学决策部署,才确保了我国经济战胜风险挑战,行稳致远。
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面对这场世纪疫情,一些国家选择“躺平”应对,给全球经济蒙上阴影。我们党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依托强大综合国力,开展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在最短时间集中最大力量阻断疫情传播。同时,稳妥有序放开经济和社会活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复工复产,形成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努力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和影响降到最低。到当年4月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超过99%,中小微企业复工率达到88.4%,重大项目复工率超过95%。正是因为我们党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才使我国经济在世界各国中率先复苏,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2.2%。比较来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当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为-2.7%,其中美国经济增速为-2.2%,日本经济增速为-4.2%,欧元区经济增速为-6.1%,我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又如,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向外看,国际环境更加严峻复杂,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个别国家对我国遏制打压持续加码;向内看,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工作进行系统部署,202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分析研判经济形势,把握经济总体态势,及时调整经济政策。2024年二季度后期特别是进入三季度,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市场预期走弱,海内外忧虑情绪有所蔓延。当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从加力提效实施宏观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大助企帮扶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努力提振资本市场五个方面,释放出稳住经济发展大局、延续长期向好大势的强烈信号。这一揽子增量政策兼具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兼顾短期效果与长远布局,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
总的来看,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充分证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实践中,我们党也不断提炼和总结这一规律性认识,近年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作出深刻阐述。比如,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这是被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反复证明了的重要结论,是我们党对做好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重要深化。
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深入把握这一规律性认识的科学内涵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完成这一中心任务,必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这一规律性认识放在高质量发展中去理解,才能更深入地把握这一规律性认识的科学内涵。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从生产资料的归属关系、生产成果的分配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创造了制度依据。同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离不开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决定的。作为生产关系的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需要发挥上层建筑的积极能动作用。在我国,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有力保障了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宏观经济治理不断完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极大激发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做到科学治理、统筹协调。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做到统筹兼顾、系统优化、突出重点、协调推进、稳中求进、先立后破。这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从宏观经济治理看,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需要面对不同主体利益多元化、治理目标多重性、政策工具多样性等。只有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提高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在保持总量均衡的同时推进结构升级与质效向好。从经济结构调整看,不平衡不充分是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只有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实践表明,实现科学治理、加强统筹协调,只能也必须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需要破解,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特别是要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以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为例,把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求对生产资料所有制、收入分配制度等进行改革创新,在资源配置方面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在宏观经济治理方面要求国家战略规划体制、财政政策机制、货币政策机制等进行完善优化,等等。这些都要求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只有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有力部署,才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干字当头,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既把握大势、坚定信心,又正视困难、保持清醒,切实增强抓落实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主动性。
提高做好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进经济工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坚持科学决策,不断提高认识和掌握客观经济规律的水平,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更好回答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特别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要求,全方位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断提升做好经济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推动完成反垄断法修改、推动《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落地见效等,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等,不断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的办法,改变用超越法律法规的手段和政策来抓企业、上项目推动发展的办法,改变采取陈旧的计划手段、强制手段完成任务的办法。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依法治理经济,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最终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党中央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效率和水平。为此,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