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至1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强调:“要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202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和反食品浪费措施》,要求“牢固树立增产必须节约、节约就是增产的意识”,切实降低粮食和食品损耗浪费。深入实施粮食安全战略,重视粮食全链条增产与减损尤为关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此,可运用科技赋能粮食全链条增产与减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新路径。这既有助于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与质量,又能减少损耗与浪费,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被善加利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粮食安全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提升效率与精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农业农村工作,首先要抓好粮食生产。”当前粮食生产要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要质量,加快实现自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一方面,新型装备的广泛应用极大降低了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粮食利用率。无人机能够高效完成农田喷洒作业,实现精准农药喷施,大幅降低农药使用量;智能农机则通过精准播种和收割技术,提高作业效率和粮食利用率,减少田间劳作环节的损耗。另一方面,物联网设备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相结合,可实时监测土壤、温度、湿度等种植条件,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此外,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等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肥料与水资源的浪费,还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与质量,助力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创新是“藏粮于技”战略的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科技赋能粮食储存,改善环境与周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其中储存是关键环节。在储存环境优化上,智能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能够实时监控仓储温湿度、气体成分等关键指标,避免因虫害、霉变及氧化等原因造成粮食损耗。在储存周期延长上,新型冷链技术将低温控湿与智能保鲜相结合,有效延缓粮食品质的自然劣化;纳米涂层和生物抑菌剂等绿色防护技术的创新应用,可以有效防止病菌侵袭,减少储存过程中的质量流失。同时,可发挥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系统在粮食储存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储存环节的透明度与管理效率。这些科技手段协同作用,赋能粮食储存现代化,为粮食安全筑牢储存关口。
科技赋能物流运输,优化路径与减损。《“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明确“科技赋能促进创新发展”。一方面,运用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实时路况、仓储位置和运输需求,动态调整运输路线,规避交通拥堵和中转延误,提升运输效率,缩短物流周期,确保粮食能够及时到达目的地;通过数据整合运输资源,实现车货精准匹配和装载率最大化,降低运输成本与能耗。另一方面,冷链物流技术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实现对运输过程的全程监控。实时监测运输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指标,确保粮食品质在运输中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生鲜、速冻食品等易腐粮食的运输中效果显著。同时,现代冷链车厢配备的自动控温设备和预警系统,能够及时调整异常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减少因温度波动、湿度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粮食品质损失。值得关注的是智慧物流的创新实践可延伸至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无人驾驶货运车、智能快递分拣设备等技术的推广,为解决偏远地区粮食运输效率低、损耗高等问题提供了新解法,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物流运输保障。
科技赋能粮食加工,提高质量与效用。粮食加工作为粮食全链条的重要环节,既承载着减少浪费、提升效率的使命,也肩负着促进绿色发展的责任。在提高加工质量上,智能分选技术基于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和精密传感器,能够高效识别粮食品质、剔除杂质,显著提升加工成品率。同时,智能化加工设备实现了精细化操作和标准化生产,不仅提高了粮食加工效率,还提升了成品粮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在提高利用率方面,绿色加工技术与循环经济理念的结合,使得粮食副产品得以充分利用,运用酶工程等技术,将粮食加工副产物开发成为食品添加剂或药物原料,进一步降低了粮食加工环节对环境的影响。此外,推广适合各地特色的加工技术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链附加值,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拓宽农民收入来源,为实现粮食安全、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能。
科技赋能消费管理,落实理念与行动。粮食节约不仅需要在生产和流通环节技术创新,消费环节作为粮食全链条的终端,重视其数字化转型升级也尤为必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在消费端通过科技创新引导和激励消费者践行节约。一方面,数字化工具帮助消费者优化食品消费决策,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智能化餐饮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用餐人数、食材需求和剩余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与精准预测,从而优化备餐量,减少食材浪费。同时,智能点餐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推荐科学合理的菜品份量,引导消费者养成节约习惯,助力构建反食品浪费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将智能化消费平台作为载体,加大线上线下结合的节约宣传教育力度,通过个性化提醒和行为反馈,让消费者切身体会到节约带来的价值与意义。政府鼓励餐饮平台通过光盘折扣等激励措施,倡导用户减少浪费、理性消费;社区、学校、企业等社群和组织基于数据驱动推广零浪费计划,将节约理念融入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为全社会共同践行节约理念提供行动新方案。
【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夏静怡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余永跃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研究员,湖北省妇女理论研究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