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研讨会综述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彭金辉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甄占民主持会议开幕式和主旨演讲单元。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昌林作主旨演讲。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研究机构与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不同角度展开深入研讨。

W020250102407747905383

会议现场  朱高磊/摄

开幕式与主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彭金辉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不久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课题,需要理论界深入研讨。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集思广益、建言献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鼓励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并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为此,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突出问题导向,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建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昌林在主旨演讲中强调,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探索,可以总结出如下基本经验。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三是坚持重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着力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四是坚持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全方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五是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着力构建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体制机制;六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推进,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积极性。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展开研讨

开幕式和主旨演讲之后是三组嘉宾发言,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展开发言和研讨。

第三单元有五位专家参加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主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李振京在发言中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坚持目标导向,又要坚持问题导向。高水平要体现出“八个更加突出”的时代特征:一是更加突出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二是更加突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三是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引领性;四是更加突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整体推进改革;五是更加突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六是更加突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七是更加突出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八是更加突出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黄琦认为,科技机制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二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三要健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四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杨志勇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中国财税体制改革跟中国式现代化密切相关,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包括财税体制的现代化,另外一方面,财税体制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进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财政制度是非常系统的一个工程,要从预算改革、税制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改革三个方面展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认为,健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需求侧管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需求牵引;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和高水平开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新业指出,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看到,社会主义不仅能办大事,还能办善事、办好事。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均等化,最初的出发点可能是为了公平,实现的结果是效率的提升。“两个均等化”对于促进公平正义、推进共同富裕、提升效率、扩大有效国土面积意义重大,也是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有力支撑。

第四单元有五位专家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林建华主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邓郁松认为,我们之所以这么重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我们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我们独有的优势,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这个优势要发挥好,关键在统一。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一是要在推动市场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置高标准联通方面发力;二是一定要完善要素市场的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三是完善流通体制,核心是要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四是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史丹在发言中指出,数字科技革命和减排目标影响产业的发展数字化和绿色化,这是目前我们产业发展两个重要的变化。在数字化转型取得巨大成效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数字化产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拉动了能源和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我们的新能源发展技术及装机都处在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能源结构转型、利用化转型并不理想。推动能耗双控与排放双控有机衔接、推动数字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行业绿色化转型等,都是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需关注的重点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从领域、空间、“三农”的三个维度来剖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他认为,从领域维度看,突出的短板是农民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公共服务、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村环境污染;从空间维度看,欠发达地区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难度比较大;从“三农”维度看,农民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最低。要补齐短板,建立高水平的市场机制十分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形成一股合力,来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确保我们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在发言中强调,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我们党对于领导经济工作有很多规律性认识,提出“五个统筹”,第一个就是要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推动市场化改革根子在政府,统筹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在政府。政府行为越规范,市场作用越有效。怎么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很多方面,有一个是我们要强调的,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去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比如产权保护、公平竞争、国家安全、宏观经济稳定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卫星关注的是全球视角的绿色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他在发言中强调,绿色金融作为金融的“五篇大文章”之一,是金融发展的重点方向。当前绿色金融领域有很多方面做得不错,但仍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国家间和国家内各区域标准不同,发展目标也有差异,这和各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有关;再如信息披露和激励机制不足,这不仅会影响绿色金融市场的公信力和公平性,也会限制绿色融资规模增长和金融工具多样化发展。未来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一要推动多边合作平台上的标准协调,二要提高绿色信息披露的覆盖范围和质量,三要创新多样化绿色金融工具,四要建立相关绿色项目风险缓释机制,五要建设长期稳定激励机制。

第五单元有五位专家学者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任卫东主持

江西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卢福财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相关部署提出,要建立数据四位一体制度。他认为,作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数字经济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和数据要素驱动,推动生产方式从传统物质消耗型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变,有效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的束缚,从而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数据产权归属不明确、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权益分配不公平以及利益保护不足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必须加快构建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四位一体制度体系,以促进数据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高效利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从而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都阳围绕“建设高水平劳动力市场体系”做了发言。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力市场建设很重要的体现,带来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之所以可以由农村向城市流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这个过程中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在提升,也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在不断发育。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市场发育更加充分,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增速放缓,因为已经有66%的人口实现了城市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通过这种再配置的方式去推动经济增长,未来的余地可能就不像以前那么大了。未来我们需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去推动劳动力在更细的行业部门和企业部门之间的流动,实现劳动力在非农部门更加优化的配置。

山东财经大学校长洪俊杰围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认为,对外开放没有回头路,只能向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我们现在几乎所有产业都深度嵌入到全球价值链当中,只能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制度型开放与传统的开放不一样,它具有边境后、稳定性、系统性特征,制度型开放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多是“边境后”的措施,通过系统性地构建匹配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需求的规则体系,有助于形成稳定预期。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一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同时也要提出并坚持自己的理念;二要主动扩大开放,更加主动地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三要推动构建价值链友好型经贸规则体系;四要推动构建兼顾发展和包容的全球数字规则体系;五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认为,建设高水平市场经济,首先必须了解传统市场经济的局限所在。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看,其中一个重要局限就是不可持续。传统上关于现代化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工业革命以后建立的,基本是以发达国家的标准为标准。这种现代化模式有一个现代化的悖论,即由于这种现代化模式是建立在高物质资源消耗的基础上不可持续,它可以让少数发达国家实现物质现代化,但一旦扩大到全球范围就不可持续,也就无法让全球实现共同繁荣。因此,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根据其内在要求建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新的发展范式和新的文明形态,其对应的高水平市场经济,对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都是一个新事物,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不仅在十四个专项领域中进行了改革部署,还专门就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行了部署,体现了生态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谋划发展,就是要把经济活动纳入这个框架里,让生态安全成为一种约束条件,然后通过发展范式的转变获得新形态的增长。鉴于此他提出,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市场经济。

责任编辑: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