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其中,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激发文化活力、传承文化精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强化和国家力量的推动,传统手工艺重新绽放光彩,实现了现代复兴。这一复兴不仅体现在手工艺本身的技艺传承和创新,更体现在其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手工艺将在现代设计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 现代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中,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激发文化活力、传承文化精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下,它以多种形式重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不仅作为文化符号,还成为休闲体验和独特生活方式的象征。这一趋势可归因于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动力。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和扶持政策,旨在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其次,消费的刺激成为传统手工艺发展的隐形推手。在后工业时代,传统手工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转向催生了新的消费实践。传统手工艺以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审美价值,在当代文化消费市场上备受青睐。越来越多的手工艺爱好者加入到这一领域中,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后,设计师与工匠的紧密合作是传统手工艺实现现代转型的关键力量。他们共同探索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之道,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新作品。这种合作不仅为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推动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政策支持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外部动力
传统手工艺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然而,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许多传统手工艺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生存土壤,面临着消亡的危机。但与生物学的死亡不同,传统手工艺在适宜的环境下有可能重新焕发生机。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强化和国家力量的推动,许多老手艺重新绽放光彩。
现代工业社会向后现代、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成为“手工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不可否认,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推进以及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文化困境。而我国二十多年来举国上下开展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为传统手工艺的复兴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借助传统手工艺这一丰富的资源宝库,打造具有“新中式”风格的美好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振兴传统手工艺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推动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复兴和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和扶持政策,旨在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比如,2011年,文化部命名公布了第一批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2年,文化部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2017年,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要遵循“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工匠精神、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就业增收、坚持绿色发展”原则,使传统工艺在当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2年,文化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提出努力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此外,还建立了多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通过多种方式为传统手工艺的传习活动提供支持。这些措施包括依托相关高校、企业、机构,帮助传承人群提高技艺水平,增强传承后劲;鼓励手工艺的继承和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普及教育,加强宣传和推广;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开展行业组织建设和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其视为“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手工艺从手艺人的生计和国民经济之必需转变为“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落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地政府积极组织开展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传承和传播等活动,包括对文化遗产的普查、登记、评估、修复、展示、教育等。同时,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予以支持,鼓励和推动社会参与,并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断建立和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措施为一部分已经失去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和生存活力的传统手工艺提供了存续的可能。需要指出的是,政府主导的保护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压力,但尚无法更深层次地激活传统手工艺的活力。因此,需要探索“造血式”的保护方式,通过激发传统手工艺的自身魅力,抓住当下消费特点,将其纳入到大众的日常消费实践中,从而活化其资源、延伸其价值。总之,政策支持为传统手工艺的复兴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继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探索更加有效的保护方式,让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消费需求的变化推动了传统手工艺发展
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不仅映射出整个时代和社会大环境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密切关注,更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息息相关。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技艺精湛并非是人们的首要追求;而当社会发展至一定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超越温饱,对雅致生活的向往便油然而生,对手工艺品的品质、自然材料以及精湛工艺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大众的消费偏好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注重实用转向重视可持续性,从物的消费转向文化符号消费,从产品消费转向体验消费。这一系列转变,为手工艺重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新的机遇。
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曾一度导致手工艺品在价格和规模上失去竞争优势,市场份额被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所挤占。然而,这也为手工艺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契机。一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新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相较于大机器生产,手工艺以其更具生态性和环保性的生产方式,成为循环型经济社会中的代表性产业。传统手工艺通常采用可再生或回收材料,就地取材,与自然共生,体现了低碳环保的理念。例如,非遗技艺中的竹编、藤编、草编等,不仅以自然材料为主,其制作过程及后续降解都更为环保,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当下消费者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不谋而合。
手工艺品成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追求高品质和个性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有文化传承、设计创新,且由手工制作的产品。传承、文化、设计、手工、创新等词汇,成为手工艺品最能打动人心的元素。在多样的社会交往中,一些人倾向于通过购买“轻度奢侈”的手工艺品来展示自己的购买力,提升身份认同感,为品质生活增添色彩。相关调研显示,三成以上的消费者都认为,手工艺已成为品质生活的象征和文化涵养的代名词。手工艺爱好者和生活美学追求者更是潜在的消费群体。随着我国消费转型升级以及个性化消费、审美化消费的兴起,手工艺品日益受到城市中具有一定文化艺术审美品位的青年群体的青睐,成为其建构“新中式”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个性化家居装饰、手工时尚配饰与服装、手工礼品等,均是当代人通过手工艺丰富生活、提升品质的具体表现。消费者将手工艺视为个人爱好和精神消费的物化载体,与之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结,这种文化消费成为推动手工艺活态传承与现代转型的重要力量。
手工实践日益成为现代都市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容易被快节奏与高度机械化的环境所影响,这种生活方式虽带来了效率与便捷,但也引发了精神与情感的疏离。随着屏幕时间的增加和工作压力的累积,现代人愈发认识到手工体验可以成为缓解现代病的有效方式。手工艺作为眼、手、脑、心协同的完整性劳动,具有强烈的人与物亲和性,能够带来愉悦感受。比如,陶艺制作、木工雕刻、纺织编织等活动,不仅要求亲自动手、耐心制作,还促使人们在与材料的直接互动中回归原始创造本能,感受每一次敲打、编织的触感反馈与即时满足。这种身心的全面投入,不仅有助于减压、提升专注力,还能激发创造力,促进个人自我表达与潜能实现。可以说,手工艺的疗愈价值远不止于简单的放松与娱乐,而是深入心理、情感乃至社会关系等方面,能够实现多维度修复与提升。
总之,在新的生产生活模式下,产品的无形价值得到跃升,想象力与创造力获得新的价值定位,人们开始愿意为体验与创意付费。同时,广告、营销与品牌效应使手工艺的生活意义被广泛认知,传统手工艺品的设计、生产、宣传等紧密跟随市场需求与社会趋势,吸引大众消费。此外,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品质化生活的追求,在国货、国潮、非遗美学等理念的引领下,手工艺的环保、审美以及疗愈价值逐渐被大众认识,为传统手工艺的复兴提供了新机遇。
现代设计赋予传统手工艺新的生命
为了克服传统手工艺传承危机,传统手工艺需要挖掘新的市场需求,重新诠释其历史文化内涵,将其从产品的实用功能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展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同时,可以引入传统工匠和时尚设计师的合作机制,实现文化认同、权利分享和意义桥接的有效合作。这种合作不仅能够为传统手工艺注入新的设计元素,还能让其与现代人的消费风格、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更加契合。
不可否认,现实中也存在一些设计师在将地方知识和民族传统与当下审美风尚相结合时会感到困惑。如有的苏绣生产商盲目聘请一些著名设计师,撷取部分苏绣元素嫁接到服饰等日用品中,结果却丢失了苏绣雅致的传统,并未赢得市场。还有一些设计师不熟悉苏绣的传统风格,过多采用国外设计理念,反而脱离了中国人的审美爱好和消费习惯,拉开了传统手工艺与普通民众的距离。要想真正实现传统手工艺复兴,关键在于将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赋予传统手工艺品“现代感”,使其与现代社会的审美趋势、生活方式相适应。比如,某品牌通过对手工艺新的演绎,把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以及诗意和灵感引入到年轻人的生活中,使之得以继续传承。其理念是通过设计创新,“把传统的、过去的,翻译成时尚的、当代的,为当今所用”,使那些精湛的手工艺重返当代生活。还有许多类似的品牌和设计师在推动着传统的现代转化。他们不仅了解自己的传统,还熟悉别人的传统、变化的传统和融合的传统;同时,他们也对现代技艺保持批判态度。
寻找现代艺术的元素并将其巧妙地植入手工艺品中,成为推动传统手工艺复兴的关键一环。这种融合不仅能够让手工艺产品的思想内涵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延续,更能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加接纳和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比如,英国设计师弗雷德·巴尔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敏锐地洞察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潜力。在深入领悟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他积极探索新材料、新技法以及新的工艺效果,有意识地将学院式艺术教育之外的知识与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相结合。他的作品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潜力,更激发了无数设计师和手艺人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探索热情。在我国,河南省洛阳市的南石山村同样见证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作为闻名中外的唐三彩发源地,南石山村在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技艺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年轻的手艺人张毅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坚守和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结合新型材料和工艺,通过独特的唐绞胎烧制及唐三彩窑变釉色烧制的创意与巧思,创作出了一系列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需求的特色文创品。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唐三彩的传统韵味,更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元素和理念,让千年技艺更加贴近现代生活,也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除了设计师和手艺人的努力外,社会语境的变化也为传统手工艺的复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电商平台、新媒体技术、体验经济等的推动,为传统手工艺品的推介、展示、传播和销售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异军突起,更是让线上消费人数大幅且持续增长,为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拓展和销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的复兴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体现了历史的创造和积累,更展现出了时代的特色。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手工艺将在现代设计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经济活力注入新的动力。
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复兴:文化自信的树立与经济活力的激发
从文化视角看,复兴传统手工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传统手工艺作为我们祖先世代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对其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还能在无形中增强民族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当前,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日益匮乏,文化生态逐渐毁坏,市场日益萎缩。同时,传统手工艺人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多样化需求等问题凸显。为了有效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
其一,将手工艺引入基础教育。通过制造传承环境,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手工艺,在耳濡目染中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于手工劳动的价值感。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还能在无形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模式,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和文化符号追求。可以根据各种传统工艺门类的特性,有针对性地调整产业发展模式,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比如,对于与当下人们生产生活适恰度高的门类,可以走产业化路径,进行大批量、大规模生产,以满足市场的广泛需求;可以开发实用型工艺品,实现“工艺品日用化、日用品工艺化”,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让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对于受资源限制的工艺类产品,可以走高端、精品发展道路,做优做特,让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益。其三,借助文化遗产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潜力,调动民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通过举办各种展览、讲座和体验活动等,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其四,可以将新媒体技术引入传统手工艺领域,促进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性展示、设计和宣传,扩大其影响力。其五,着眼于当下消费者喜好的新变化和市场需求。通过调整手工艺的市场定位,利用其高附加值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推动手工艺由劳动密集加工型向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品转型,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其六,针对当下传统手工艺现代转型不足、市场产品同质性较强等问题,鼓励相关人员研发新产品或开展科技创新。相关部门可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传统手工艺技术的更新研发。通过开拓新市场、体现新时尚、与高科技结合等方式,构建一个集技艺传承、设计创新、文化传播以及市场拓展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以此激活传统手工艺的现代生命力。在推动传统手工艺复兴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广大民众切实的生活需求。通过创意设计,将传统手工艺元素巧妙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打造既具有时代感又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精品。不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的复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蜕变与再生过程。复兴后的传统手工艺,虽然仍保持着手工制作的特色,但并不排斥现代科技和机器的使用。同时,其原材料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天然材料,而是可以包括各种人工合成材料。产品种类多样,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需求。这种复兴不仅体现了历史的创造和积累,更充分展现出了新时代的特色和优越性。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闽江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
【参考文献】
①陈军:《传统“消亡”手工艺“复活”现象研究—以徽州砖雕“九层镂空”技艺为例》,《装饰》,2017年第5期。
②孙凝异、彭一:《2020中国手工艺消费市场调研报告》,《中华手工》,2020年第3期。
③何科丁:《新经济形势下景德镇传统手工艺陶瓷的复兴》,《中国陶瓷》,2015年第11期。
④邱泽奇:《衍生于传统的文化:以蜡染为例》,《文艺研究》,2005年第4期。
⑤左靖:《碧山06:民艺复兴》,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
⑥徐赣丽:《手工艺如何重返日常生活——以苏绣产业化为例》,《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
⑦李晓岑:《中国手工艺走向复兴?》,《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年第6期。
⑧袁熙旸:《“手工艺复兴运动”的三种类型》,《设计艺术》,2003年第4期。
⑨王维娜:《设计赋予“现代感”:传统手工艺回归现代日常生活的路径》,《艺术设计研究》,2021年第3期。
⑩诸葛铠:《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装饰》,2003年第4期。
责编/孙渴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