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评论 > 正文

三产融合 让农业发展提速

【光明时评】

从“一粒种”到“一条链”,从“卖原字号”到“卖制成品”,从“卖产品”到“卖风景”“卖体验”“卖文化”,从“扛锄头”到“刷手机”,农业与二三产业高位嫁接、交叉重组、跨界配置,带来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深刻变革。近期,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加速农业与二三产业循环畅通,加快产业联结互促、循环增值”。加速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而且会在更深层次上,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要素流动、产业集聚乃至城乡融合产生积极影响。

早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已发布《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随后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大了对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项目投入、试点示范、金融支持。经过多年的努力,乡村富民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效益改善。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预计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8万亿元;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向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3%。也要看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产业链条较短、农业功能拓展不深、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联结不畅等问题。持续探索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提高融合层次、提升融合水平、拓展融合空间,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

由于各地农业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不同,必须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模式,以引领农业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对于已形成规模化农业主导产业、产业融合基础较好的地方而言,要利用生产端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吸引研发、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各环节主体加入产业链,推进延链、补链、壮链、优链。“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寿光市以设施蔬菜产业为基,建设“温室大棚、寿光制造”品牌,打造“设施蔬菜产业硅谷”,形成了设施蔬菜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局面。对于尚未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地方而言,则可以通过培育或引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带动农业生产的“三品一标”建设,并向后延伸产业链,以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比如,柳州市柳南区以预包装螺蛳粉生产企业为“链主”,一方面引领前端“稻螺共生”“林下种菌”等生态种养基地建设,一方面带动后端快递物流、消费、服务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发展,形成了产业链长、链条完整、效益链强的螺蛳粉产业。如今,“云养猪”“认养一亩田”等新型消费业态逐渐成为引领潮流的消费风尚。抓住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品质消费等消费新趋势,探索农村电子商务、中央厨房、直供直销、食物短链、会员配送、个性化定制、农业众筹、认养等新型商业模式,从消费端发力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当时。

除了纵向延伸产业链,产业横向联结互促也是加速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模式。产业横向联结互促并不是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服务等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形成更高效率、更高价值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过程。这启示我们,既要持续拓展农业生态涵养、休闲体验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提高农业对文化、旅游、康养、服务等二三产业的适配性,不断增强二三产业发展动能;也要在农业中更多融入人文元素、艺术元素、创新元素、时尚元素,为农业赋能,让农业“潮起来”,不断增强农业的吸引力、竞争力。从实践来看,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双轮驱动下,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嵌入、转化、合成,催生休闲旅游农业、分享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模式新业态,形成农文旅康融合、农食融合、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众多融合模式,推动了产业循环增值。

当前,传感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变革性新技术蓬勃发展,且这些新技术正在加速融合应用,这使得“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有中生优”“变废为宝”成为可能,新技术渗透农业产业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在实践中不断涌现。一个个数字化农业基地、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正在全国落地生根,这意味着农业智能决策、绿色低碳转型开启加速度。无人机植保、低空生鲜快送、低空观光体验等新业态悄然崛起,进一步拓展了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想象空间。当然,目前促进农业产业与技术交互联动的应用场景还不够丰富,新技术的引擎作用还不够突出。为此,要为农业科技创新、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创造更好的政策、社会、市场环境,更大力度支持这些变革性新技术与农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作者:郭 珍,系东北农业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