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通用五菱前身可追溯到1958年的柳州动力机械厂,历经两次重大转型后,2002年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不求拥有,但求所在”的改革思想引领下,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用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广西汽车集团三方共同组建上汽通用五菱,完成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创我国汽车产业外引内联、多主体重组的先河,成为国内唯一“合资留自主、合资留品牌”的汽车企业。近年来,上汽通用五菱秉持创新思维,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在管理架构、组织模式、品牌打造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持续推进汽车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五菱范式”。
多向发力、主动变革,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筑牢根基
明确管理架构。组织架构不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框架,更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撑,合理、灵活的组织架构对企业运营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汽通用五菱明确由总经理主导企业具体经营,经理班子全部是企业自主培养的年轻骨干。总经理和党委书记分任,均为董事会成员;总经理是公司最高行政领导,党委书记由一位资深副总经理担任。这种制度安排,一方面使得经理层保持了高度的独立性,可以对自己的行为独立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让党的意志顺利贯彻到董事会决策和经营决策中。同时,由于以总经理为首的管理层处于市场前沿,最了解市场和行业动态,使得企业能够更加及时精准地捕捉行业风口、把握市场机会,下好转变发展策略的“先手棋”。
改革组织模式。为规避各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的串行组织模式存在的信息易失真、响应速度慢等问题,上汽通用五菱创新建立产品创新中心、产品营销中心及品牌与传播中心“三中心融合”的组织模式,同步搭建体系内新能源发展“球型组织”——新能源用户中心,实现信息在用户、产品、企业之间高效流通,从而快速找准用户代步场景真实需求与企业生产能力的契合点,在新能源赛道形成“创新—实践—再创新”闭环式研发格局。该组织模式助力上汽通用五菱研发了畅销至今的五菱宏光MINIEV等一系列爆款产品,率先实现产业规模化破局和产业链上量,成为新能源汽车普及者和新能源代步车高质量发展领导者。
明确品牌定位。如何将产品差异锐化成品牌标签,进而发挥聚合作用,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上汽通用五菱以“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为经营理念,打造“五菱”“宝骏”两大汽车品牌。“五菱”秉持“造人民买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的产品”初心:五菱红标象征奋斗者精神,是人民的创富神车;五菱银标侧重全球化发展,打造品质出行体验。“宝骏”剑指新能源科技的普及者,开发人民享受得起的科技产品,做人民的智能出行好伙伴。清晰且独特的品牌定位和核心价值,使得不同用户群体均能找到适合自身的产品,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脱颖而出、站稳脚跟,也为勇闯“新赛道”奠定了用户基础。
多维度的创新实践让上汽通用五菱迅速做大做强,成为拥有最多用户的中国汽车企业,是广西首家年销售收入超千亿的制造企业;连续14年保持国内单一车企销量冠军,新能源累计销量位居全球前三,成为首个累计产销量达3000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
以创新赋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五菱实践”
创新产业发展战略,推进“一二五”工程。制定遵循发展规律、竞争规律,契合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战略,是企业灵活应对发展变化,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着力化解发展中的问题与风险的必要前提。在“双碳”政策与“电智化”潮流的指引下,上汽通用五菱于2022年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一二五”战略:以一个国家级高水平的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为支撑,打造纯电、混动汽车两个百万级产品群,带动构建能源系统、电子电控、智慧电驱、智能移动机器人、科技商贸五个百亿级自主产业集群。“一二五”战略得到了柳州市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于2023年上升至自治区级工程项目,即“一二五”工程。
在全力推进“一二五”工程过程中,上汽通用五菱从技术、产权、产品、产业、产业链五大方面进行规划,力求自主自强、打破垄断,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为总抓手,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和院士专家团队、高层次科研人才,采取“1+3+N”模式组建子实验室开展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研究,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融合,不断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多方联手共搏电智化新时代、共谋新质生产力发展之策。目前,上汽通用五菱已实现关键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开发及产业链建设,并将市场优势快速转化成产业链优势,逐步建成新能源汽车产业本地集群、战略供应商共赢发展的良性生态圈,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注入了“成本领先”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技术向新、产品向新、产业链向新,正在朝着2025年实现第二次存量倍增和产业裂变,实现新能源产业链全链生态布局的目标稳步迈进。
创新生产制造模式,打造“岛式”智造工厂。在全球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期,智能制造正成为各大行业追赶的焦点,是新能源汽车制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也是新质生产力在汽车制造业升级发展中的重要形态表现。面对传统“流水线”式生产制造在满足个性化需求、效率、质量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上汽通用五菱基于“一二五”工程构建的“天菱模式”技术平台创新打造岛式装配模式,并应用于其精益智造工厂。
“装配岛”精益智造工厂通过将全自动无人化生产的模块化工艺封装成“柔性岛”,并将其从主生产线剥离,实现了主线合装极简、支线分装全面向用户需求靠拢,高效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需求;智能控制、自动装配、底盘合装、智能检测等先进技术的落地,让工厂能够灵活传送车身、配件等各类生产对象,实现了“车找工位”“料找车”的无缝衔接,刷新行业生产效率;集成智慧订单、精益智造、智慧服务于一体,既满足了“多品种、高柔性”订单需求,又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追溯。依托技术的集成创新,通过内部协同、供应链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协同,催生出以数据共享、平台开放为特征的产业生态圈,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协同创新、分工协作和柔性生产提高了研发生产水平和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这一流程充分彰显了新质生产力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反哺作用——不仅显著提高资源配置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有助于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自主可控,减少产业的对外依赖,有效降低外部风险。
创新联合出海模式,向海图强、“跨国搬链”。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无论是为了创新技术、寻找新的增长机会、降低制造成本,还是为了做好链主海外配套服务,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国际贸易壁垒增加,出海都是企业拓展业务版图的战略必然。作为最早一批“走出去”的民族企业,上汽通用五菱自1990年出海以来持续深耕全球市场,在开拓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兼顾市场响应效率和成本优势的“跨国搬链”战略。
2017年7月,上汽通用五菱的首个海外基地——印尼子公司正式开业,成为中国汽车品牌首次在海外投入设备及资源独立建厂,输出品牌及产品并形成完整供应链、制造、销售、服务体系的范例。印尼子公司坚持自主产品、自建基地、自主品牌、自建供应体系、自建营销网络体系的理念,采用“整车厂+园区”一体化运作模式,建设占地900亩的工业园区,16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抱团”进驻。此外,在印尼开设金融公司提供配套购车金融服务,依托政府支持和区位优势推进本土院校与印尼、泰国共建职业教育联合培养基地,支持国内经销商在印尼开设第一家中国人的4S店等,实现了中国汽车企业知识产权、品牌与产品、人力资源与团队、业务运营与模式等全方位海外输出。在共建“一带一路”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这一出海策略让企业在服务当地消费者中收获了更多增长空间与价值增量,也在重点市场和低法规要求市场夺得先动优势及相关标准、规则制定的主动权,更以教育为载体实现了文化出海、文化共融的更高层次目标。
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五菱经验”
统筹兼顾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传统产业的稳定发展为新兴产业崛起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支撑,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必将推动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传统车企成功转型的代表,上汽通用五菱的发展历程,贯穿了中国汽车产业从传统制造到新兴智能制造的全面转型过程。依托大数据调研市场,从成本、驾驶安全、技术可靠性等因素分析用户选择,平衡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发展布局。宝骏品牌朝着新能源“一车双动力”和智能驾驶方向发展;新一代五菱宏光既保留了燃油车型,又推出了电动版,使之基本能覆盖所有用车场景。如此既维持了燃油车的销售热度,又保证了新能源车销量的稳定增长,双轨并行实现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双赢。
上汽通用五菱的实践表明,我国车企要做的不是定义行业的发展趋势,而是尊重市场需求,要深刻认识到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不是非此即彼,而应取长补短、协同发展。要借助技术手段对比分析两者的优势和短板,为精准匹配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提供数据支撑;要紧抓技术创新这一推动行业进步的核心动力,一方面围绕新能源车的电动化、智能网联化趋势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汽车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特别是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水平,另一方面不断提高燃油车的节能技术、节油技术,着重深化内燃机这一传统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型的核心动力部件的技术研发创新,以多元化的技术路线同步赋能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发展。只有让汽车产业在“传统”与“新兴”的“双轮驱动”中平稳行驶,在守正创新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才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链稳定,加快实现汽车强国的宏伟蓝图。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发挥企业作为创新链和产业链黏合乃至牵引作用的焦点,是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通道的最优路径。上汽通用五菱有着优秀的工业基因、深厚的工业基础和创新求变的韧劲,从生产发动机到生产拖拉机,从自研微型汽车到成为“微车之王”,始终紧跟国家产业战略部署进行创新转型,十余年在技术创新能力上从跟随到引领的成长历程,很好地诠释了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价值。例如,通过主导实施“一二五”工程,实现从技术研发到主机厂再到整个零部件体系一体化创新,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驱、电控系统以及工业化的智能移动机器人产品基本实现完全自主;通过主导建设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已累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97项,参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标准制定263项,获专利授权超6760件,对于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痛点难点问题产生了重要战略意义。
上汽通用五菱的经验表明,由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活动更贴近实际需求,更具实用性,由技术向产品产业的转化应用更快。特别是处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一线的科技领军车企,摆脱技术路径依赖、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的意愿更加强烈,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这启示我们,面对未来汽车产业技术变革新趋势,我国车企务必要强化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综合优势。要对关键技术进行前瞻性布局,确保技术研发战略紧扣市场需求,研发经费投入的方向、范围紧扣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战略定位。要进一步深化“四链”融合,建立有效机制推动企业内部与外部力量相结合,在产学研协同中发挥提需求、稳投入、强转化的作用,在基础研究方面借助公共研究部门的跨学科优势,在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借助高校院所的智力优势,提升科研效率和含金量。要健全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转移管理组织架构,避免“多头领导”对前沿创新的干扰,给予前沿技术研发更大空间。还要重视开放式创新,扩大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来源及其商业化渠道,最大限度凝聚将颠覆性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合力。
深化数实融合赋能产业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然成为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促进数字经济深度融入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助推产业提质增效、强化其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的有效途径。
数实融合的优势具象化体现在上汽通用五菱的智能制造中。“装配岛”智造模式以智能化为核心,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为关键支撑;在此基础上推进产业全链数字化建设,构筑卓越运营数字化平台、区块链智能合约管理平台、供应链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打通主机厂与供应链的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实现需求提前期由4周前置到16周、厂内零件库存准确率达99.9%等,并帮助超20家供应商建设了数字化工厂,近几年为供应商节约成本累计超2亿元。率先实现智能制造的上汽通用五菱不仅为自身发展、抢占全球汽车市场制高点争取到更多优势,还通过产业链带动其他行业朝着智能化方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共同迈进。
这一创新成果启示我们,通过发展智能制造提升车企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促进产品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是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国家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必要策略,也是迎接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必然选择。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智能制造将在既有的高效化、柔性化、网络化和自优化的表现特质基础上,进一步向更高级、更智慧的制造范式发展,从而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跃迁。而未来新能源汽车也将不局限于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成为人们出行、工作和生活的综合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数字技术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智能、高效、安全的出行体验。因此,要进一步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畅通供应链各主体、各企业间的资源交流,对其中有价值、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全流程感知并抓取存储,基于多源异构的数据进行数据资产评估并挖掘生产效能与创新迭代机会。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相融互通,实现数字世界对物理世界的赋能与改造,为产业模式和商业模式的革新提供动力,从而为我国制造业乃至整个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开拓更加光明的前景。
(调研组成员: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副总编辑、《学术前沿》总编辑 杨轲,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刘戒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北航低碳研究中心主任 方虹,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 高明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高管教育中心主任 高晶鑫等;执笔:人民论坛杂志社发行出版部主任 韩冰曦,人民论坛杂志社编辑 李玮琦)
责编/魏飞 美编/薛佳莹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