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做大“土特产” 端稳“致富碗”

“土特产”根植于乡野田间,凝聚着最基层农民的心血和汗水,寄托着远行游子的乡愁。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落实产业帮扶政策,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做好“土特产”,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土特产”绘就农村“致富碗”。

以“土”与“特”为抓手深挖地方文化内涵为产业筑牢根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特产的发展史,既是一部作物生产史,也是一部乡土文化史。涪陵的榨菜、柳州的螺蛳粉、赣南的脐橙、丹东的草莓等地标性特产销售格外火热,特产板块的消费指数上升明显。“土特产”来源于特定地域,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生产方式,一方水土能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产品,承载着当地百姓深深的眷恋与浓浓的家乡味道。要不断细挖资源“厚土”,立足当地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等,量体裁衣发展优势产业,深化地标产品建设,以地方稀缺资源打造专属名片,做强自有品牌,让“土特产”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致富碗”。

以“产”为支点不断创新模式形成特色产业链让特色产业都有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带动,推动地方“土特产”以创新为引领,向高端攀升;另一方面,利用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巩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推动特色产业与文旅体深度融合,大力拓展“美食+”“文旅+”“体育+”,通过“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发展,提升特色产品知名度,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加大统筹力度,整体联动,规划好乡村风貌保护、自然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工作,展现人无我有的一面,打好产业特色牌,让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以直播“流量”撬动“土特产”增量推广当地特色产品产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知名度不高是许多土特产面临的共性问题。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捉襟见肘,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然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新媒体与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网络营销等实时互动的方式,打破地域限制,让土特产不仅深入深山,更能走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各个角落。同时要大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推广规模化“土特产”生产模式,示范带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培育并着力回引一批有文化、善经营的高校毕业生、科技人才、乡贤能人,多维度打造优良创新创业环境,实现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才能真正打造农村“致富碗”。(浙江省嘉善县干窑镇 许姣)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