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把“千万工程”建设到人民群众身边

“千万工程”从乡村环境整治的细微之处着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造就了现代版“富春山居图”。2025年起实施的《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率先把“千万工程”所蕴含的先进发展理念、科学工作方法以及高效推进机制转化为制度性成果。要学好、悟透、用好《条例》,将“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穿工作始终,聚焦群众需求、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多元共治,真正把“千万工程”建设到人民群众身边。

服务要做实,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里。公共服务优享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与关键落点,直接牵系着农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深入推进“千万工程”,应当聚焦“小切口”靶向发力解决“大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善用数字化技术优势,精细布局乡村基础设施,为乡村生活注入科技活力,让乡村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要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借助信息化手段打破时空壁垒,让城市优质教育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要筑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方位保障农村居民畅享优质医疗服务,促进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众倾斜,真正把“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

产业要铺开,把路子铺到人民群众家门口。产业发展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引擎,直接关系到乡村经济的繁荣与农民收入的增长。深入践行“千万工程”,要以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让产业发展成为“金钥匙”,开启群众就业增收“致富门”。要坚持“绿色共富”理念,“量体裁衣”打造农特产品品牌、发展农文旅产业,让群众通过农特产品种植、特色民宿打造等方式参与到产业发展中,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要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品牌带动式、产业赋能式“共富工坊”,丰富农村就业致富场景,完善城乡利益联结机制,把更多发展增值部分留给农民,确保产业富民之路走得好、走得稳、走得远。

治理要提优,把效能提到人民群众需求上。村庄治理优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稳固基石与根本保障,对营造和谐有序乡村环境起着关键作用。要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构建网格化治理模式,充分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让群众从“旁边者”变“参与者”,将“村里事”变“家家事”,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良好治理局面。要抓住问题导向这一核心原则,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紧盯邻里摩擦、土地纠纷、债务劳资等易引发冲突的矛盾焦点,将矛盾化解在萌芽、消弭在基层,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善治格局。(张冯)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