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不仅提出了以效率最优化与效益最大化作为资源配置的目标,而且还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推动高质量发展,部署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
以效率最优化与效益最大化作为资源配置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运用唯物辩证法,破解发展的问题,需要首先判断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依此确定阶段性目标和任务,进而有针对性地找到发展路径与改革策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要求解放生产力并发展先进生产力,不断夯实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于是,在资源配置方面就不仅要实现效率最优化,确保资源被充分高效利用,生产出更多更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还要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要求,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因此,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统筹考虑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发展与安全等重大关系。只有坚持系统观念,合理确定资源配置的多维目标,才能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与效益最大化需要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
中国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和实践,摆脱了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开创性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七个聚焦”之首,这就紧紧抓住了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大程度地激发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有效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发展的“高质量”反映出效率最优化与效益最优化的资源配置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水平”则基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调配合,共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为政府的作用在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并以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经济运行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建立一套以制度、规则、政策为支撑的治理体系,形成资源配置的约束性边界与激励性导向;而有效市场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利用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完成资源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国内与国际之间的流动配置,促进实现效率最优化与效益最优化。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与效益最大化
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最优化与效益最大化,一方面要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另一方面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要根据不同生产要素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制度改革。
第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创新发展方面,加强科技教育人才领域的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同时完善研发成果市场转化的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协调发展方面,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在绿色发展方面,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在开放发展方面,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外资领域的改革,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的有效衔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在共享发展方面,在各种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基础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完善公平竞争体制机制。在市场主体方面,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市场标准方面,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清理区域壁垒,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在市场竞争方面,加强公平竞争审查,既要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又要综合治理“内卷式竞争”。在市场制度方面,完善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制度、企业注销和退出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
第三,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劳动要素方面,要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促进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动。资本要素方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土地要素方面,农村要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城市则要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并建立同常住人口增加相协调的增量建设用地配置机制。知识和技术要素方面,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数据要素方面,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以及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此外,还要持续推进水、电、气、油等领域的价格改革。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中的效率增进与协同推进共同富裕路径研究”(22&ZD055)阶段性成果】
作者:乔晓楠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