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各种吸睛的噱头,良好的产品和服务才是真正可靠的竞争力。做好这个基础题,首发、首秀才能走得更远
近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合生汇商场,笔者又一次感受到了首店的火热流量。
在一家川渝烤鱼品牌北京首店门口,等位的顾客排起了长队。有顾客上午10点就来排队,午后才能进店就餐。打开小红书,“如何排队”“必点指南”等分享获得了不少网友的点赞收藏,有的消费者甚至在商场开门前就前来排队。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刚开业的餐饮品牌首店门口排满了等待“尝鲜”的消费者;一些潮玩品牌推出新产品,刚上市就迅速售罄;博物馆推出新展览,观众早早排队预约参观……近年来首店、首秀、首展等首发经济在全国各地掀起澎湃的消费热浪,成为各地吸引客流量的重要抓手。
首发经济的蓬勃兴起,在于其新鲜、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体验,契合了消费者对陌生新潮事物的渴求和探索心理。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将最新体验分享到社交平台,也满足了年轻人表达个性、追求社交认同的需求,带动更多消费者通过社交平台的“种草”前来打卡探新。可以说,首发经济自带“流量”。
从供给侧来说,首发经济的“引流”特质,能激发企业创新力,推动企业在产品、服务、性能、模式等方面加大投入,带动城市商业迭代升级和产业创新生态的健全完善。
当然,新事物的出现难免会遇到成长的烦恼,对首发经济来说也是如此。现实中,不少开业时热热闹闹的首店,没过多久就冷清下来,最终归于沉寂。归根到底,在于这些首店只关注表面文章,没有真正在提升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消费者慕名而来,却发现名不副实,自然就不会再来了。
推动首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将转瞬即逝的“流量”转化为长久经营的“留量”。这需要各商圈、商业综合体、品牌方在推出首发之前进行充分考察调研,做好长期稳定运营的完整规划,产品质量要可靠,服务水平要更高,运营模式要出新。只有深度融入城市产业生态,才能孵化出更多新产品、新品牌。在这个过程中,比起各种吸睛的噱头,良好的产品和服务才是真正可靠的竞争力。做好这个基础题,才能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汇聚起扩内需的合力。唯如此,首发、首秀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