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须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摘要】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既是实现党的初心使命的关键,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集成和提升。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价值观,坚持了以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为主要内容的唯物史观的世界观,蕴含了改革的出发点和发力点辩证统一的历史辩证法的方法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需要以人民的整体、根本和长远利益作为谋划改革的出发点,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发力点,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 生活品质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2.001

【作者简介】陈锡喜,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意识形态:当代中国的理论和实践》《政治认同的理论思辨》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确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瞄准这一总目标,《决定》强调了“七个聚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价值观,体现了以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为主要内容的唯物史观的世界观,蕴含了改革的出发点和发力点辩证统一的历史辩证法的方法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需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价值观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以为其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开,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独特价值观。新时代新征程,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既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关键,也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集成和提升。

为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余年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建党初期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在胜利与失败交替的探索,逐渐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规律,从而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1]正是这种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使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人民”二字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永不磨灭的精神基因。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思想上强调对待人民生活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2],在实践中结合不同阶段党的任务提出“改良人民生活”等具体内容,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强调,“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3]并不断告诫全党,“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4]他还提出了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以及包括“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进入21世纪,为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5]并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凝聚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胡锦涛同志强调要“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6]并在理论上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这些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的必然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民群众追求更高品位、更高质量生活的时代要求的深刻把握,反映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揭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并将这一价值立场具体化为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等实践目标。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在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七个更”的期盼上,增加“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指出了“八个更”的人民生活新期盼。[8]党的十九大进一步规划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建党一百周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其中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一阶段包含的人民生活目标是“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9]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品质”的新概念,这一概念逐渐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成效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了“生活品质”,指出要“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以“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10]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不仅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强调“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还特别在社会建设领域提出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11]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论述了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握的六个着力点,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12],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就落实“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理论和实践举措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要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好卡车司机、快递小哥、外卖配送员等的合法权益”。[13]2021年1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从民生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14]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之一,正式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文件,标志着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品质通常是指物的质量或人的素质。对于个人素质而言,品质不仅指人的健康状况,还包括知识、文化素养、智商、情商乃至道德和法治素养,而作为群体性概念的生活品质是指社会群体的生活质量,不仅限于满足物质生活消费品的多寡,更包括社会环境能否满足人民发展需求,即生活的整体质量。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论述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相互制约的四重关系,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人口的自身生产,以及在此基础上构成的人们社会关系的生产。我们不仅要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口的自身生产中考察生活品质,而且要在社会关系的生产中考察人们的生活品质。可见,群体生活品质的内涵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它以生活水平为基础,涵盖物质、精神、社会等各方面的生活品质。总之,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文件,并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聚焦于此,体现了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全面回应,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民福祉的高度重视。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坚持了唯物史观的世界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15]其真理性就是科学性,其道义性就是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包括科学性和人民性,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这一道义性,是建立在科学性这一真理性的基础之上的。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从抽象的理性出发空谈人类解放不同,马克思强调“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16]这一现实状况,就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

从揭示资本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出发,论证人类解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相统一的必然性,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创立的人类文明史上的全新世界观,即以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为主要内容的唯物史观。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回顾了自己创立的唯物史观,并将其概括为“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17]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克服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1883年,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概括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现存状况出发,马克思论证了必须经过无产阶级解放,才能实现人类解放;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就把人民性的道义性奠定在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基础之上,从而实现了人民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18]“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19]《决定》在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的阐述中,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20]这一系列深刻的理论阐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人民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为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科学指导和道义支撑。

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过程,民生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角色。然而,根据唯物史观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我们还需要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进行深入改革,以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供直接动力和保障。正因如此,《决定》除了在第十一部分集中阐述了“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包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直接关系民生的改革措施外,还在其他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密切相关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举措。

在生产关系领域,《决定》强调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首先,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这将激发全社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从而在经济关系中有效促进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其次,针对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决定》提出了一系列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改革举措,如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等。最后,《决定》提出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制度,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等改革措施。这些改革都将直接促进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

在上层建筑领域,《决定》在健全完善民主法治和改革文化体制机制等方面作出重要部署。首先,在民主制度建设上,强调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和基层民主制度,加强各种协商渠道协同配合;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其次,在法治建设上,强调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和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最后,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上,强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上述改革举措将直接或间接促进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蕴含历史辩证法的方法论

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生产满足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后,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1]尽管第一个需要的满足带有生理和心理因素,但新的需要的产生却离不开“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工具”,因而从根本上说,推动需要发展的是人类历史的实践,人类的生活品质随着人们历史活动由低向高的螺旋式上升而得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2]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最直接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决定》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重点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领域下功夫。

在增加劳动收入方面,《决定》提出着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各级负责人薪酬、津贴补贴等。在就业方面,《决定》提出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完善促进机会公平制度机制以及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和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在社会保障方面,《决定》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在入学方面,《决定》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强终身教育保障。在就医方面,《决定》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在住房方面,《决定》提出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在托幼养老方面,《决定》提出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以及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改善对孤寡、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服务,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在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决定》提出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机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

落实上述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举措,必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全球性问题加剧和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存在,既意味着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又意味着必须完善改革的激励和舆论引导机制,特别是在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一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方面,在舆论宣传上,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地回应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品质的呼声,关注城乡发展、收入分配、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以及关系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等方面可能存在的短板弱项。另一方面,在舆情把握上,要坚定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念和预期,明确上述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贯彻《决定》中已经给出的相应解决方案。我们应当警惕两种通过夸大问题而“带节奏”的舆论倾向,一种是通过夸大问题来否定改革开放而企图引导社会走封闭僵化老路的倾向,另一种则是通过夸大问题来否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试图走改旗易帜邪路的倾向。这两种倾向虽然价值指向不同,但在涉及人民生活品质问题上的误导有着近似的“话术”:自诩为群众代言人,利用某些地方发生的舆情,试图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挑起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抹黑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尤其是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巨大成就;动辄夸大贫富差距,将其描述为社会的“两极分化”,忽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大肆宣扬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对某些舆情事件进行“推波助澜”,企图撕裂社会和谐,甚至鼓动不同社会阶层间相互斗争。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这些错误舆论所左右,坚定支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有信心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改革氛围。

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显著。从2013年到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6.88万亿元增长到134.91万亿元,经济总量实现了显著增长;粮食总产量整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连续多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2024年达到7.065亿吨,创历史新高;城镇化率从53.73%提高到67.00%,累计提高了13.27个百分点;我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311元增长到41314元,实现了显著提升,年均增长率约为8.2%;人均预期寿命从75.8岁增长至78.6岁;我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从8.2亿人增加至10.8亿人,参保人数持续增长,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这些数据和成就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我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防止了规模性返贫现象的发生。教育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标志着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实现。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创新主体和人才的活力得到了进一步释放。我们还不断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这些成就不仅强有力地证明了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而且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23]

在过去的十年多时间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我们坚信,通过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一定能实现改革成果由人民广泛共享,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而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开放的目标、重要任务、及其方法论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叙事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3ZDA018、23CKS022)

注释

[1][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514、159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6页。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8页。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6页。

[5]《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4页。

[6]《胡锦涛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13页。

[7]《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60页。

[8][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61、329页。

[9][13][14][18][19]《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3~24、140~141、568、161、163页。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41页。

[1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1页。

[16][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9、531页。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页。

[20]《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第3~4页。

[22]《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日报》,2024年5月24日,第1版。

[23]《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75页。

To Further Deepening the Reform Comprehensively Must

Focus on Improving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Chen Xixi

Abstract: Focusing on improving the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is both the key to realising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the founding mission of the Party,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adhering to the people-centred development approach, and the integr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the people's aspirations for a better life. This concept embodies the unique values of Chinese modernisation, adheres to the worldview of materialistic conception of history with the doctrine of bas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as its main content, and implies the methodology of the historical dialectic of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launching point of reform. Focusing on improving the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requires taking the the overall, fundamental and long-term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reform planning, and the urgent difficulties and sorrows of the masses as the launching point of strength, so that the masses to have a greater sense of contentment, happiness and security, and to create a favourable public opinion atmosphere.

Keywords: deepening the reform comprehensively, Chinese modernisation, people, quality of life

责 编∕杨 柳 美 编∕周群英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