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要闻聚焦 > 正文

四川省隆昌市:舞龙节年年震撼来袭 承载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金鳞闪耀腾云起,锣鼓喧天贺瑞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八,四川省非遗、具有400多年历史的特色民俗活动——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舞龙在莲峰公园震撼上演。

激扬振奋、节奏明快的音乐响起,隆昌13个镇(街)舞龙队轮番上场,带来的表演精彩纷呈。在队员们快速有力的舞动下,以轻纱和竹篾制作的龙身轻盈灵活,在舞者两侧交替作“8”字环绕,龙珠、龙头、龙节依次在龙身下“穿越”,行云流水。舞龙队员们娴熟的技艺、刚劲的动作,令观众们鼓掌叫好、赞不绝口。

隆昌市文化馆副馆长李德峰表示,舞龙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更是隆昌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微信图片_20250206155528

创新传承400多年的隆昌舞龙。

隆昌正月初八舞龙节由来已久,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隆昌建县,那年的正月初八即隆昌县城的第一个逢场天,又叫开场日,县城里举行了盛大的舞龙仪式,以示庆祝,从此舞龙便成为了当地一年一度的文化习俗。

传统的隆昌舞龙有固定的时间——正月初八开始,正月十五结束;有固定的程序——正月初八迎龙,中间赛龙,正月十五送龙归天;有固定的队伍——每个镇(街)都要派队伍进城参加活动;有固定的舞龙动作——蛟龙出海、朝拜五方、黄龙缠腰、蜻蜓点水、鱼跃龙门、追云赶月、鸦鹊抬梁、祥龙托宝、团鱼抱蛋、地龙滚沙、龙吐莲花、金龙擦痒、巧赶龙把、狮子回头等十五个动作,动作结构严谨,气韵流畅,连绵不断,一气呵成,表现出浓厚的艺术特色。

微信图片_20250206155533

“双凤龙灯舞”展现非遗文化的风采。

相比起隆昌正月初八舞龙,“双凤龙灯舞”的历史更加悠久。双凤镇坐落在成渝古道上,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就开始在此设“来凤县”,后设双凤驿。当地人认为不能有凤无龙,于是县衙下令:来凤境内必须耍龙灯,以求得风水和谐。从那时起,龙灯成了双凤人心中的神圣之物,耍龙灯寓意着吉祥、幸福和风调雨顺。每逢过年,双凤镇就会“窜”出许多条由人舞动的“龙”,游荡在小镇的大街小巷,挨家挨户地给大家拜年。

在此次表演的13支舞龙队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不仅队员年龄跨度大(最大的52岁,最小的16岁),而且10个队员中有8个是村干部。“我们这条‘龙’有一千多年历史,可以说是13支队伍里最老的龙。”“双凤龙灯舞”大金龙第三十四代传人江斌介绍。江斌今年62岁,从小就喜欢舞龙,8岁那年便登台表演,33岁时正式成为“双凤龙灯舞”的大金龙传人,舞龙头至今。

2月5日的舞龙表演,江斌没有登场,而是把机会让给了徒弟们。演出中,10个队员,1人手持龙珠,9人舞动龙身。大金龙伴随着音乐时而翻江倒海,时而蜿蜒盘旋。队员们默契配合,不仅完成了盘龙、穿龙等常规动作,还展示了雅雀抬梁等高难度动作。

52岁的黄大水是舞龙队年龄最大的队员,也是双凤镇秧田村党总支书记。组建舞龙队时,镇上要求一个村出一个人,从小就喜欢舞龙的黄大水毛遂自荐。“我是看着舞龙长大的,小时候最喜欢跟着龙灯跑,有时跑几公里都不觉得累。”有趣的童年往事让黄大水记忆犹新。

16岁的叶绿是队伍中最小的成员,虽然舞龙才一年,但是他已经能熟练地站在队员的肩上,展现青年一代的自信阳光。叶绿说,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只要舞龙队需要他都会坚持下去。在他看来,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每次演出结束,都有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江斌透露,为了更好地将双凤龙灯舞这一省级非遗传承下去,当地作出了很多努力。例如与西南政法大学签订框架合作协议,盘活辖区内闲置学校用于打造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推动非遗走进校园,让学生利用体育课时间学习舞龙。

近年来,双凤镇组建了由镇村组干部、教师、党员、群众组成的双凤龙灯表演队伍十多支,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展现非遗文化、舞出非遗风采。

石碾镇舞龙队队长、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向君表示:“这次展演,我们更关注传统舞龙动作的传承和完善,展现龙的吉祥灵动,让大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内江市融媒体中心 陈烨 李宇晓)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