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大思政课 | 用好用活红色资源

幻灯片-大思政课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创新方式、手段,用红色资源砥砺品格、铸魂育人,鼓舞斗志、凝聚力量。

以党建引领推进红色文化的资源整合

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模式,以党建引领实现红色文化的资源整合。

一是聚焦红色资源的内容整合。一方面,聚焦一个主题与不同方向,围绕红色资源这一鲜明主题,整合融入绿色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实现联动开发。另一方面,将一个区域的红色资源与综合性旅游开发相结合,采取建立科学保护体系、开发特色产品、加大营销力度、培养专业人才等措施进行资源整合。

二是注重红色资源的功能整合,推进红色文化育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交融。一方面,着眼红色资源与学术研究的育人合作,促进红色资源育人的学理性阐释与内涵式发展。讲好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背后的故事关键在于讲清楚其道理所在,学术资源的融入将会为红色资源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拓展提供创新视角与实践启发。另一方面,聚焦红色资源与社区层面的育人合作,推进红色资源进社区,增强其普及性与传播力。一些红色资源通过与当地社区的协同联动可以实现口耳相传的扩散影响与辐射作用。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上海市“大思政课”重点建设高校,充分推进校园开放,集聚资源整合,构建以课堂空间、舞台空间、书院空间、社会空间、网络空间为主体的多样化美育活动体系,整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力量资源,做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具有一定示范意义。

以多元技术丰富红色资源育人的现实感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灵活运用多元技术,开展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等多样化活动有助于丰富红色资源育人的现实感知。

一是增强红色资源沉浸式、互动性体验,打破时空界限,采用设置动态雕塑展、口述史屏、互动小游戏等互动方式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二是采用数字化表达方式推进红色文化传播,以先进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传播,让红色资源“响起来”。一方面,打造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多位一体的传播矩阵,创新传播方式,扩大传播力度。另一方面,采用动漫、微电影、实景游戏等形式让红色资源可观可感可交互,增强互动效果。如中共一大纪念馆与联通联合出品的“数字一大”元宇宙,以中共一大会址及上海各红色遗址为基础,形成人与物穿越山海、实与虚跨越时空,实现了红色资源育人方式创新,打造了红色文化传播智慧新范本。

以评价机制增强红色资源育人的实际效用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考核评价机制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增强红色资源育人实际效用的重要保障,对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更好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评价内容主要涉及红色资源的创新利用、育人的效用发挥、育人对象的现实感知等,在育人主体方面可以设置价值导向、组织领导、资源管理等重点内容,在育人对象层面可以设置感官体验、精神感悟、实践导向等多方面内容。

二是构建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注重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上海音乐学院打造“行走的音乐思政”品牌,把思政课堂设在排演现场、采风沿途、巡演路上,把党支部建在剧组,构建“党建思政引领-专业学科融通-艺术实践应用-助力文艺事业”的有效机制,以多样化的评价形式不断尝试用音乐为思政课插上“翅膀”。

《2019→2024:上音思政这五年》 来源:上海音乐学院官微

三是推进评价方法创新,借助数智技术深化过程性、互动性、体验性评价,灵活采用思想汇报、集体研讨、主题学习、实践互动等多元评价机制,采取打卡集邮或探索解谜的情景故事设计,对完成度进行评价与激励。由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联合媒体与传播学院联合推出的校史类型作品《拨雾·寻光》,就是在这方面作出的积极尝试。

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作者:上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王悦;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魏崇辉)

本文系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类)重点项目(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课题基金项目)“‘中国精神’的历史渊源及其新时代新形态研究”(23JDTCA058)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