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治国之要,首在用人;用人干事,重在导向。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关乎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是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凝聚发展合力的关键所在。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要精准定准方向,围绕事业发展配班子用干部。配班子用干部绝非简单的“为配而配、为选而选”,而应紧紧围绕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需求,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秉持事业为上、依事择人、人岗相适的原则,做到事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最合适就选什么样的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始终是选人用人的核心标准,品德与才干缺一不可,有才无德会坏事,有德无才会误事,唯有德才兼备方能干成事。选人用人要讲担当、重担当,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与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在当下,面对改革发展的诸多难题,尤其需要选拔使用关键时刻豁得出、重大任务面前冲得上的“猛将”,攻坚克难中闯关夺隘、攻城拔寨的“闯将”,推进改革发展中敢于担当、狠抓落实的“干将”。以实干实绩为导向,“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选人用人还要重公认,将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作为重要标尺,让群众的“好差评”成为选人用人的“一把尺”,真正做到重德才、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重公认相统一,实现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将正确用人导向转化为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要明确评价标尺,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的重要标准。用人标准与用人导向紧密相连,是干部工作的首要问题。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标准,概括而言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具体表现为党章规定的领导干部六个方面基本条件,以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等要求。坚持和落实这些标准,关键在于聚焦“干事”二字,将标准细化到操作层面和具体人具体事上。“敢不敢扛事”检验的是干部的担当精神,“愿不愿做事”体现的是干部的工作态度,“能不能干事”反映的是干部的才干能力。这三点是知人识人的重要观测点,也是选人用人的重要考察点。只有把这几个点考准考实,才能避免用人失察、用人失误,做到用当其时、用其所长。在实际工作中,要深入了解干部在日常工作、重大任务、突发事件等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全方位、多角度考察干部的担当、态度和才干,为选拔任用干部提供准确依据。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要深入察实情,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根本依据。人事人事,人与事密不可分,用人为了干事,知事方能识人。要弄清楚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群众认不认可,就需要把研究人和研究事结合起来。既要近距离接触干部,又要多角度考察干部;既要带上“望远镜”纵观干部的长期表现,又要用好“显微镜”审视干部在具体事件中的细节表现;既要在小事上察德辨才,更要在大事上看德识才。借助具体的事了解干部,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透过事情的大小、繁简、难易,承担任务的多少、轻重、缓急,以及推进速度的快慢、完成质量的高低、群众的认可程度等,全面考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对群众的感情、对待名利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事方式、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把知事识人的工作做扎实、做到位,为选人用人提供准确、客观、翔实的依据。(作者:谢国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