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党政干部谈治理> 正文

迟福林:以高水平开放“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

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盛行,全球治理中单边主义加剧,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继续增强。然而,中国宛如中流砥柱,为世界贡献“稳”的支撑、“进”的动力,为世界带来更多分享中国机遇的发展红利。那么,如何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的大市场、共享的大市场?

作者认为未来十年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蕴藏着巨大增长潜力,并将持续成为全球最大市场。中国居民服务型消费增长空间巨大,预计将带来数万亿美元的消费增量。作者提出,要以主动开放、单边开放分享中国大市场红利。推动面向更大范围的单边开放,需要积极发挥开放合作平台作用,打造中国单边开放大通道。

本文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出席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构建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平行研讨会时发表的演讲。选自《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季刊)2024年第4期,文章仅为嘉宾观点,不代表公众号立场。

01

未来十年,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蕴藏着巨大增长潜力,并将持续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一)中国仍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未来10年蕴藏着巨大增长潜力

客观判断中国市场潜力,既需要看到短期的问题与矛盾,更需要分析中长期的潜力与趋势。短期内,消费市场恢复增长面临着较大挑战;从中长期看,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潜力。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国居民服务型消费增长空间巨大。预计到2035年,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比将从2023年的45.2%提升到60%左右,并带来数万亿美元的消费增量。

(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将形成巨大市场发展空间

未来10年,伴随着服务型消费的较快增长,中国服务型、创新型、绿色型与开放型经济形态将逐步形成,并带来相当大的市场空间。例如,服务型制造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将带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机遇。预计到2035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由目前的31.4%提升至50%~60%,新增数十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城市化将形成中国中长期内需潜力释放的重要动力。2023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66.1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8.3%,两者相差约18个百分点。未来10年,中国城市化率仍有15~20个百分点左右的提升空间,由此将释放数十万亿元的内需潜力。

(三)中国市场潜力的释放是全球市场的重大利好

未来10年,若中国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等结构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将有条件实现年均5%左右的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总量扩大与结构优化将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中国经济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增速就会提高0.3个百分点。

02

中国以高水平开放建设面向全球的大市场

(一)以更大程度的市场开放维护全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蔓延,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一是由吸引外资为主向鼓励支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转变,更深程度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二是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转变,更好促进全球自由贸易进程;三是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实现与国际市场更深程度融合。

充分竞争的市场将促进市场供需动态平衡,在优胜劣汰中实现产业升级。以“产能过剩”为借口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不仅阻碍全球经济复苏,也拖累全球新兴产业发展。以汽车产业为例,2023年,德国汽车出口量占生产总量的比重达到80%,美国达到70%,日本达到66%,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仅为12.5%。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欧盟带头还有美国限制中国的电动汽车发展,不仅会阻碍科技进步,阻碍全球供应链的发展,更会对技术合作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而中国主动推进产业转型与市场开放,不仅不会带来“产能过剩”,反而将推动各国技术合作与进步,带来更大的产业合作空间。

(二)以制度型开放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规则协调

开放是最大的改革。制度型开放与制度性变革相融合,将促进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在服务业领域的制度型开放和制度性变革上实现重大突破,实现国内国际市场更深程度融合。

一方面,要推进服务贸易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更大程度与国际接轨。例如,率先在医疗健康、教育等社会需求较大的服务业领域引入国际先进管理标准;优化并大幅缩减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加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服务贸易国内规制。另一方面,在制造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实质性推动服务业领域市场对内对外开放进程,尽快打破服务业领域的各类市场垄断与行政垄断。

(三)以强大国内市场推动全球自由贸易进程

中国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不仅适应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而且将形成与各国、各地区合作共赢的巨大市场空间,成为双边多边自由贸易的重要引擎。以数字贸易为例,未来10年,中国经济结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将进一步加速。预计到2035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将达到71.6%,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有望达1.73万亿元,全球占比从目前的10%提升至30.6%。

数字时代的全球治理,重在弥合全球“数字鸿沟”。面对东西方数字标准及技术市场分裂趋势日益明显的严峻挑战,主要大国应从世界科技进步的全局出发,避免泛安全化,并在强化合作中构建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数字治理规则。

要尽快建立包含政治、经济、安全、伦理等领域在内的人工智能多边治理机制,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更好赋能全球发展。

03

以主动开放、单边开放分享中国大市场红利

(一)单边开放是中国向世界分享市场的主动选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中国政府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中国愿进一步开放超大规模市场,包括实施单边开放措施。”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中国以更加主动的开放,“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

当前,在各国内顾倾向日益明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更加突出的背景下,中国超越以往以自由贸易协定为载体的“对等开放”的传统路径,主动探讨同相关国家实施单边开放政策,将成为全球自由贸易的一个重大突破点,也是彰显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和务实行动。

(二)率先实现面向欠发达国家的单边开放

落实好给予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等,是中国高水平开放、单边开放的首选。我们建议尽快研究制定向东盟欠发达国家单边开放的行动方案,实施一批单边开放的特别之举,例如对原产于这几个国家的商品与服务实施扩大进口行动。在此基础上,推出一批分国别、分产业的单边开放项目等。

(三)以单边开放推动共建全球开放型、包容性市场

过去5年中国与中东国家货物贸易额年均增长15%。适应中国与中东国家经贸合作快速增长的趋势,率先推动海合会组织在能源项下、制造业项下的单边开放政策,不仅将加速双边经贸合作进程,也将带动形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中国-海合会区域合作的互动。

推动面向更大范围的单边开放,需要积极发挥开放合作平台作用,打造中国单边开放大通道。例如,根据各自贸试验区承载的重大战略任务和地理区位,实行面向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项下、产能项下的单边开放政策;以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为基本要求的海南自由贸易港,率先实施《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全面投资协定》(CAI)中的开放政策,并在主动扩大面向东盟的商品服务进口、助力企业开展面向东盟投资中发挥重要枢纽作用,以成为中国制度型开放新前沿。(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