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党建引领超大城区治理的宝安实践与启示

摘 要:本文聚焦超大城区治理,以宝安区为例探讨党建引领超大城区治理的作用发挥路径。宝安区持续探索加强基层队伍培训与管理、优化党群服务阵地与项目、推动党员干部常态化服务基层等举措,取得了良好成效。这些实践启示我们,要重视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推动党群服务阵地的亲民化,将为民服务作为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的根本出发点,从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关键词:党建引领 超大城区治理 基层党组织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在一个人口、技术、产业等要素高度多元集聚的超大城区,如何发挥党建对基层治理的引领作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新时代以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基层治理领域的延伸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大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同时,中央要求健全从中央到地方层面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全面强化党对基层治理的引领能力。

党建引领超大城区治理的宝安实践

宝安区作为人口大区、经济大区、产业强区,辖区面积397平方公里,占深圳市1/5左右;实有管理人口535万,非户籍人口占比超80%;商事主体超91万家,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装备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结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宝安区通过开展“薪火相传、宝安跨越”“方寸宝安”等系列行动,持续探索党建引领超大城区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一是把建强队伍与完善机制相结合,实施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薪火相传、宝安跨越”行动,持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基层队伍和治理机制是夯实基层基础的两块基石,队伍是否健全、机制是否完善会直接影响基层治理效能。宝安区紧紧抓住社区党委书记、党务工作者队伍,分级分类实施社区党委书记及后备队伍“漉金行动”“琢玉计划”、基层党务工作者“砺剑行动”等系统化培训,推动36名社区书记入编,选派56名干部到社区担任第一书记、书记、副书记或副站长,选树15名“薪火书记”、28名“闪亮社专”作为示范标杆,以提升治理能力为重点优化“选育管用储”链条;推进“支部建在小区上”,全区1170个小区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试点打造“小区党组织书记工作室”,发挥典型带动作用促书记队伍和治理效能“双提升”;推动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以“五心”标准(办事有公心、工作有信心、发展有恒心、为民有爱心、团结有诚心),提高公司党建质量、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更好地服务公司股民和社区居民。加强党支部“标准+治理+示范”建设,开展基层党建固本强基“标尺行动2.0”,建立“103个正向指标+127个反向指标”的支部质量工作体系;创新机关党务干部轮职工作法,786名机关党务干部轮流参与基础党务工作,制定“三级四岗”党建责任清单,在机关全覆盖由四级调研员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任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选优配强机关党务工作力量。紧抓前海扩区、深中通道建成开通等重大发展机遇,牵头协同前海、东莞碧海湾、中山翠亨新区等城区,创新打造“深中通道沿线沿岸区域党建共建机制”和“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联合党委”,推动党建共抓、干部人才共育、产业共兴、招商共谋、服务共融。着力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实施党员教育“五个一批”行动,创新拍摄《薪火云课堂》数字党课微视频,制作《两山理念》《四下基层》等专题片,并串联区内红色资源、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现场等,打造“薪火党员教育示范带”等60多条“行走的思政课(党课)”研学路线,全覆盖组织“党员进党校”大培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向基层延伸。探索开展党务干部轮职工作,786名机关党务干部轮流参与基础党务,推动实现“人人是党务,人人会党务”。实施“红领计划”,注重从青年、产业工人、知识分子等重点群体中发展党员,及时把高层次人才、“宝安工匠”中的先进分子发展入党;在“三新”领域中实施入党积极分子专项培养计划。创新流动党员管理“四维矩阵”模式,即一站式纳管、双向化共建、全场景辅导、获得性激励,成为深圳探索流动党员“成建制”“项目化”协同共管新机制的首个试点区。

二是把阵地强化与服务优化相结合,开展“百姓客厅”“薪火小站”建设和“党群共建益企行”“薪火夜课堂”等行动,不断升级党群服务。党群服务阵地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党群服务项目是走进群众心中的重要纽带。以亲民化为导向,以打造“百姓客厅”为理念,通过拆除围墙、最大化压缩办公面积、党群共建丰富服务供给等措施,实现对124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三个亲民”(阵地亲民、氛围亲民、服务亲民)升级改造,同时推广“政府+公益+商业”模式和广泛发动社区达人等,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为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充分体现“社气、社品”,让群众“愿意来、喜欢来、经常来”。以便利化为导向,因地制宜在小区、园区、商圈市场、商务楼宇、公园景区、工地等建设352个党群服务微阵地“薪火小站”,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党群微服务。以特色化为导向优化党群服务,根据群众需求和社区特点,创新开展“薪火夜课堂”,满足上班族、年轻人等群体在“八小时外”自我提升的需求,2024年以来开展3500余场次,服务群众超7万人次。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发挥党群服务中心覆盖面广的优势,在总部集聚区、重点商圈、示范产业园区等创新举办10场“党群共建益企行”活动,将优质资源、暖心服务打包送到企业身边,服务企业2500余家,对接项目204宗、涉及注册资本71.53亿元,并在街道、园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21个益企服务专区,为企业提供党务指导、企业沙龙、惠企宣讲、产品展示等服务。

三是把服务群众与锻炼干部相结合,推动党员干部深入践行“四下基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工作是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宝安区着力推动党群服务常态化,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委结对共建,推动全区党员干部每周二“五进三到”(进小区、园区、厂区、院区、校区,调查研究到基层、解决问题到一线、服务群众到家门),组建845支党员先锋队深入一线开展活动7.2万次,解决群众身边大大小小的问题1.4万件。强化党代表进社区,搜集社情民意168条,及时交办有关单位跟进处理完毕,切实解决基层急难愁盼问题。开展“暖流行动”,探索打造凝聚服务流动党员及新就业群体“三四四”工作模式,切实将流动党员教育好、管理好,将新就业群体凝聚好、服务好,推动流动党员及新就业群体积极融入城市社区。着力加强干部服务群众考核机制,实施“三定三问双考评”机制,“三定”即“定人、定点、定责”,“三问”即“发展的事问企业、民生的事问群众、治理的事问基层”,“双考评”即“组织考核干部、街道评价部门”,让党员干部在深入基层当中锤炼党性、提升能力、推动发展,推动践行“四下基层”常态长效。

深化党建引领超大城区治理的主要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宝安区“薪火党建”“方寸宝安”“四下基层”行动聚焦基层队伍、基层阵地、基层服务领域,展示了宝安区作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典型范本,也为深化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是必须把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摆在战略位置,提升政治能力、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基层组织是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基层党组织的一把手、主心骨和领航员。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基层治理的成效。要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政治能力,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善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基层实际结合起来,把党建与其他工作无缝对接、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治理能力,从解决基层治理的具体问题如教育、医疗、出行、治安等着手,围绕公共卫生、商贩经营、生产安全、区域管控等治理难题强化教育培训。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服务群众的能力,善于宣传群众、凝聚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提升政治引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从而避免党组织“停转”“空转”“反转”。

二是必须把便利群众和服务群众作为党群阵地建设的核心理念,加强资源整合和群众参与。党群服务中心是服务党员群众的窗口,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引领、基层治理、力量凝聚、为民服务作用的载体,是宣传政策、办理党务、开展党员活动的平台。目前,在中央推动下,全国各地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取得较快发展,有效提升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必须将资源整合和群众参与置于重要位置。要以整合资源为着力点,把党群服务阵地建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因地制宜盘活闲置空间,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深入小区、自然村,植入产业园区、楼宇商圈,嵌入中央商务区、重要交通枢纽,让党群服务阵地接地气、聚人气。深化“社区合伙人”“社区大党委”等共建模式,凝聚起机关单位、民警、物业企业等多方力量,扩大社区治理“朋友圈”。深入挖掘培育社区能人、商户代表、居民志愿者等成为自治带头人,使用时间银行、志愿积分等鼓励机制调动志愿服务积极性。要以扩大群众参与为着力点,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党员群众想来、爱来、常来的温馨家园。要以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为目标,注意整合各方资源,于细微处多用情、多用心、多用力,一站式嵌入党建服务、办公议事、便民服务、文体休闲等功能,聚焦“一老一小”“一病一残”等特殊群体,配备日间托老、儿童游乐、社区食堂等服务,构建功能垂直、用户画像精细的党群服务圈,打造更多触手可及的幸福场景。党群服务中心内设便民服务大厅、党群会议室、休闲阅览区、党建书吧、志愿服务岗,配备阅览桌椅、饮水机、复印机、无线上网、手机充电、便签纸、雨伞等便民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通过拓展平台、延伸触角、激活潜能,让党群服务中心真正成为政策惠民的“主阵地”和服务群众的“桥头堡”。

三是必须把为民服务作为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的根本出发点,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干部下基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提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渠道。建立健全直接联系群众常态化机制,党员干部要主动经常深入基层,走入街头巷尾、居民楼院、饭馆超市,了解群众日常生活,感受群众喜怒哀乐。牢牢站稳群众立场,主动站在群众的立场思考问题,真正读懂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忧什么、急什么,避免闭门造车、坐而论道,将工作发力点和群众关切点精准对接;还要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善用网言网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和实际的效果。从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出发开展工作,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解决好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生所向。开展好专题调研、走访座谈、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责任清单、书记项目,推动解决劳动就业、就医住房、助学帮困、托幼养老、社会保险等突出问题,把办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党员干部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着力提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水平,突出实践锻炼,让党员干部到信访维稳、征地拆迁、环境整治等艰苦一线锻炼,多接“烫手的山芋”、多当“热锅上的蚂蚁”,经受大事急事难事烦事的考验,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经验和本领。

【本文作者为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科研部副部长 付汀汀

参考文献略

责编:魏飞/美编:薛佳莹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