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理论前沿 > 正文

“三张清单”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是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的关键之举,要厘清“三张清单”,从制度层面明确乡镇(街道)的“责任田”,推动基层治理体系权责一致、责能相适。

编好“基本清单”,把该承担的责任“担起来”。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由乡镇(街道)充当“螺丝钉”,有些单位部门习惯性把任务向下摊派、标准向下拔高、责任向下转移,具体事务重督办轻承办、重管理轻治理、重声势轻实绩,基层只能被动承担。权责不清、分工不明是乡镇(街道)负重前行的潜在缘由。因此,要把基层“事”的范围、“权”的运行、“责”的关系搞清楚,厘清乡镇(街道)的基本职能、核心任务,明确对上承接的部门、对内承担的职责、对下服务的对象,确保履职事项“放得下”、乡镇(街道)“接得住”、各级干部“干得好”。要坚持因地制宜,深度融合乡镇(街道)的自然资源优势、产业发展路径、经济发展规模、民生服务重点等情况,按照“一镇一策”“一街一策”原则编制特色事项,力争运用清单助推基层强功能、补短板、扬优势。

编好“配合清单”,把该协办的事项“办好来”。该干的事,精力有限难以干好;想干的事,放不开手脚难以办成;不该干的事,无法推辞难以招架。乡镇(街道)面临的权小责大、人少事多的困境,归根到底是部分地方存在权责错位、力量错配问题。因此,要聚焦各负其责,厘清上下级之间的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针对以上级部门为主、乡镇(街道)配合的事项,列明设定依据,合理界定权责边界,让“该干什么活”更有遵循、“能干什么事”更加明确。要坚持抓基层、强基础,推动资源向一线倾斜、力量向一线下沉、服务向一线延伸,进一步为乡镇(街道)放权赋能,让基层干部少一些力不从心的压力、阻力,多一些干事创业的活力、动力。

编好“收回清单”,把不该干的工作“收回来”。基层不是筐,不能啥都装。有的职能部门将超出乡镇(街道)职能范畴的指标任务层层加码、强行摊派,导致基层接不住、管不好。因此,要聚焦松绑解压,将基层办理量少、承接意愿弱、技术要求高以及长期未实际履行的事项收回上级部门,并明确责任主体和履职方式,避免出现管理空白。要精简优化考核指标,统筹整合考核事项,对基层职责范围外及超出承接能力的考核任务坚决予以取消,让基层干部跳出无效空转的“旋涡”,变被动敷衍为主动作为。(分宜县委组织部 胡其)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