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健全民生服务保障体系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健全,服务保障能力、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适应民生服务保障新形势新要求,健全民生服务保障体系,需坚持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兜牢民生服务保障底线,优化民生服务资源配置,构建多元供给格局,创新民生服务保障方式,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健全民生服务保障体系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服务保障对象更加广泛。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低保人群数量减少,但低保边缘群体、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易致贫返贫人员服务需求有所增加;家庭收入、城镇化和医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孤儿、弃婴等现象大幅减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群体服务需求持续增加,存在情绪障碍、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服务需求明显增加。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龄化、高龄化、家庭小型化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提出了供给数量与质量并重的需求,同时也要求逐步扩大服务保障范围,将保障对象从特定群体向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转变,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是服务保障需求更加多样。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等需求将大幅增加。目前,我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已得到较好保障,困难群体已从过去单纯的资金、实物需求,向对资金、实物、服务、心理慰藉、社会融入等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转变。应拓展服务保障内容,在保障好服务对象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改变过去以资金物质保障为主的方式,逐步向资金与服务并重、物质与精神帮助兼顾转变,更加关注服务对象的发展性、精神性需求,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康复护理、精神抚慰、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
三是服务保障任务更加多元。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民生服务保障需求更加多元,对质量标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已从“有没有”转变到“好不好”、从“差不多”转变到“更舒心”。民生服务保障应从保障基本生活向助力脱困、实现自我发展转变,更加注重挖掘、激发和提升困难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动机。应分类精准施策,坚持兜底保障和自救脱困相结合,既要做好困难群体服务保障,还要稳步扩大教育、就业、培训等发展型服务供给,推动民生服务保障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变,让服务保障对象由“他助”转换成“自助”,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四是突发应急服务保障更加紧迫。近年来,受各种外部环境影响,人民群众遇到不少临时性、紧急性、灾害性困难,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应健全分层分类的服务保障政策,既要完善常态化服务保障政策,也要补齐急难救助短板,完善困难群体精准“主动发现”机制,从“依靠申请帮扶”的被动帮扶转向主动帮扶,实现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及时帮扶,提高民生服务保障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健全民生服务保障体系需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坚持辩证思维,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下大力气啃“硬骨头”,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同时,又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统筹需要和可能,把增进人民福祉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能脱离实际,作兑现不了的承诺。
坚持底线思维,保基本、兜底线。民生服务保障很多涉及民生底线。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是最底线的民生保障任务,是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要求。要充分发挥社会政策托底功能,坚持全覆盖、突出保基本,精准确定保障对象、科学制定保障标准,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切实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坚决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坚持系统思维,共建、共享。民生服务保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健全民生服务保障体系,要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步扩大相关民生服务保障政策覆盖面。在强化政府对基本民生保障兜底责任的同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发挥好各类企事业单位、协会商会、公益团体等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关注民生,关键在找准突出问题及其症结所在,精准施策。需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健全民生服务保障体系,需加强统筹谋划、重点突破,不能平均用力,必须突出重点、聚焦靶心、集中用力、精准发力,注重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健全民生服务保障体系的着力点。一是兜牢民生服务保障底线。加强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侧管理,进一步强化民生预期引导力度,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动态调整与民生需求变化“同频共振”。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健全临时救助和服务类救助政策举措,细化明确临时救助对象范围和类别、优化简化审核审批程序,编制服务类社会救助清单,合理确定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服务项目、对象范围、服务标准以及保障措施等。健全各类困境儿童、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关爱保障机制,逐步实现由常住地提供救助服务。加强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推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与防止返贫帮扶政策衔接。
二是优化民生服务资源配置。适应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新趋势,改变以户籍人口配置服务资源的方式,推动建立按照常住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等配置民生服务资源的机制,加快建立“资源随人走”投入机制,推动实现“人走到哪里,服务资源就跟到哪里”。坚持激活存量、用好增量,统筹整合民生服务资源,合理规划布局民生服务设施网点。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补齐机构设施短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推动各类服务资源均衡布局、便利可及,功能作用充分发挥。
三是创新民生服务保障方式。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赋能民生服务,为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服务保障。强化重点领域数据信息交换共享,加快实现民生保障事项“一地受理、一次办理”。加强各类服务信息整合,推出“线上+线下”服务设施地图,提升民生服务信息获取的便利性。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需求特点,加强技术创新,开发提供更多智能化的简易产品和服务,切实解决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
(作者分别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社会治理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