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前沿理论 > 正文

深刻把握精髓要义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

【专家视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需要告别传统增长方式下粗放扩张、低效发展的生产力发展路径,拓展先进生产力发展空间。需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注入新动力。因此,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坚持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实践,强化创新导向,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深刻把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突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主要载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并立足产业新赛道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探索中,吉林牢牢把握转型数字化、服务智能化、社会共享化、产业高级化发展趋势,打造出具有吉林特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国多地聚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开展政策部署,努力创造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将成果转化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统筹推进产业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创新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新质生产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局限于新兴产业,也包括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不少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又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

突出把握因地制宜的政策要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基础有差异,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实际,有选择有先后有重点地发展,不能套用单一发展模式。如,科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紧扣科技创新要素,完善创新生态,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国家级制造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可着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资源富集型地区可加大资源精细化、高效开发利用,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等。

切实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支持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推动领跑领域持续发展,并跑领域加力发展,跟跑领域加速发展,强化从“0到1”的原创导向,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实现“变道超车”。完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健全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体制机制,健全科技金融体制,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优化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健全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作者:史守林、刘鑫,均系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