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山东省委党校、复旦大学博士后 许传洲;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裴璐欣
202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制造业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青年科技人才是引领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未来科技队伍实力的决定性力量,肩负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重任。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和激烈的国际竞争,青年人才要聚焦科技创新,以持之以恒的毅力、勤学笃行的态度、未雨绸缪的智慧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勇立潮头,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持之以恒:甘于坐“冷板凳”
科技创新是一场持久战,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发扬甘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的学风,静心笃志攻克科学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曾说,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十余载寒暑不辍,航空工业沈飞工艺研究所“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李晓丹带领团队日夜攻关,研制出了沈飞第一个3D打印的航空零件——三通管路件,创造了行业内以最短时间实现高端装备使用并具备零件生产能力的先例。从技术空白到突破壁垒,从追赶先进到领跑世界,李晓丹团队用“十年磨剑”换来科技创新“一朝亮剑”,谱写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报国华章。青年科技工作者要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秉承科技报国理想,默默接力“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走好科技创新的“新长征路”。
勤学笃行:勇于当“挖井人”
一飞冲天者,定长久蓄力;一鸣惊人者,必深自沉潜。科技创新是不断探索未知、攻克难关的过程,是循序渐进、量变积累的过程,要秉承思不停、研不止、践不辍的精神,深耕细作、厚积薄发。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勇当“挖井人”需要青年科技工作者加强基础研究和“无人区”前沿探索,努力做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新型隐身战机歼-35A惊艳亮相、1000千瓦级内电混合动力机车研制成功、全球最大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用曲轴成功下线......这些突破性成果的背后凝聚着无数青年人才数十年的默默耕耘。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潜心钻研,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在沉潜中打好“基本功”,练就“杀手锏”,破局“卡脖子”难题,为科技创新谋势、蓄势、聚势。
未雨绸缪:敢于下“先手棋”
“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盘棋”。青年人才要密切跟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向,加大对前沿性、基础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超前布局,对重大科技问题主动出击、抢占高地。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青年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宁输数子,勿失一先”的战略眼光,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结合起来,以见微知著的战略眼光洞察时代大势,以未雨绸缪的主动作为抢占发展先机。只有保持清醒、及早研判,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成功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和外部冲击。
学以致用:善于当“解题人”
“用起来”是科技创新的初衷。青年科研工作者要敢于拆除阻碍创新成果转化的“篱笆墙”,架设成果转化的“高速路”,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开展以来,辽宁省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全面振兴的关键位置,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推动重点实验室群与产业集群“双群互动”等方式,畅链条、清堵点、补断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提质增效。科技成果只有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青年人才要坚持学以致用、研以促用,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创新价值导向,推动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为民生福祉,让更多创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青年一代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不仅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还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当前,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冲锋”、第一线“冒尖”。从无到有、破旧立新的创新之路注定道阻且长,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排除万难,寻求创新,肩负历史赋予的重任,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接力奔跑,为加快建成科技强国注入强劲动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绚丽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