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洁洁皎月:一封流连的家书

—— 读胡静散文集《玉米味的月光》

月亮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它是一种光源,反射太阳的光芒,其有着温情、柔和、不刺眼的特征,深得文人骚客的喜爱。在不同的文学环境下,月亮具备全然不同的美学特征。李白的《月下独酌》中描绘了人月相酌的浪漫景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一种睥睨众生的豪气、一份世间独有的谪仙人之孤独;鲁迅在《月光》中描绘的月亮,是一个苍白而悲悯的注视者,为孤独者提供慰藉。当陈士成科考失败后,心如死灰,被一束“白光”指引自杀跳湖,而后“月光已向西高峰隐去”,似乎不忍目睹这一悲剧。对陈士成而言,死亡成为解脱科举折磨、向死而生的希望,而月亮则是无言的、悲悯的,是不忍看到如此悲剧的。“冷月照孤魂,孤魂咒劣根”体现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而月光作为孤独者的唯一慰藉,背后蕴含着鲁迅深切的悲悯情怀。胡静笔下的月亮,仿佛离我们不太“远”,尽管它是悲伤的、是流连的,但是月亮在作者笔下是被具象化的,是柔和的母亲、是良善的邻里,是映于心涧的淡淡的乡愁。

阅读胡静的散文集,心中总萦绕着几丝悲伤,明明并未有刻意的伤感表露,但是满怀诚挚的“冷色调”文字却令人沉溺其中。《玉米味的月光》共收录25篇散文,其并没有过分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雕琢,更多的则是用质朴的语言,将那些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得充沛、淋漓。也许,书写心中对于父母的疼爱、对于老师的缅怀,并不需要太多形容词作修饰,一缕被水汽浸湿的白发、局促不安但又鼓足勇气恳求医生的话语、一声远在天边的“嘿嘿”笑声,便足以生动、足以让人留于心间。而那些关于生命、关于成长、关于离别的思考,如同一盏寒光下倔强的微灯,在昏黄中照映出前行的道路,让人在伤感中寻得一丝希望,又在希望中品味到更深处的悸动。

一、映入心涧的月光:奉献与守望

胡静笔下的家人是生活中最质朴的篇章,他们如同一幅幅细腻的工笔画,具备着寻常人家的温馨,也在胡静质朴的文笔下显现得尤为深情。有关母亲的散文在散文集中占据着相当的篇幅,在描写母爱时,并没有局限于表面的温馨与甜蜜,而是深入挖掘了母爱背后的奉献与坚韧。“我家的活真多,娘进进出出一辈子也没有干完”,作为一名久居于农村的妇女,母亲的形象是干练的、勤劳的,但是对于孩子的思念却并不止步于心中。当“我”在县城里上学,母亲因放心不下,竟跑入学校。万般挂念与不放心,在见到“我”的时候却只是无语凝噎,是相顾无言、是终于放心的安然。令人感触颇深的是在《心眉》中与母亲的互动,“我”为完成母亲的心愿,带着母亲来到银川纹眉。母亲尽管晕车,但是依旧为了“成全我女儿的面子”选择坐出租车。没有任何一位母亲希望自己孩子的心愿落空,尽管心愿是带着自己来到陌生的城市去“化妆”。这是母爱最纯粹的模样,其超越了物质与形式的束缚,深深植根于那份无条件的理解与支持之中。母亲的晕车,对她而言,或许是一种身体上的不适,但在女儿的心愿面前,这份不适变得微不足道。她愿意忍受那份不适,仅仅是为了成全女儿的一片孝心,为了那份想让母亲变得更美的简单愿望。坐在出租车上的母亲,或许心里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与一丝忐忑,但更多的是对女儿深深的疼爱与满足。《心眉》不仅记录了母亲的一次小小改变,更是母女情感的一次深刻交流。它让“我”意识到,母爱不仅仅是日常的琐碎与辛劳,更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满载深情的选择与付出。而在《玉米味的月光》中,则是述写了中秋节下娘(即母亲)对在外务工亲人们的深深思念。思念并非无声,而是藏在微风吹拂玉米叶的沙沙声中,每一声轻响都是母亲发自心底的呼唤,试图穿越时空的阻隔,与远方的亲人相连。这份思念也藏在阑珊灯火之中,像是母亲眼中闪烁的泪光,既是对团圆的渴望,也是对离别的无奈。皎洁的明月,已然成为了娘与父亲、姐姐在此刻唯一的纽带。胡静笔下的月亮是“粘稠”的,是饱含思念的,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她擅长使用细微的声音去表现藏于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在《玉米味的月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娘突然哭开了,在银色的月光下,在空阔的院子里,她的哭声是那么细小、那么微弱”,娘无法压抑的大哭反而衬出中秋月夜下对于外出的至亲无法抑制的挂念。而在年幼时的“我”看来,月色溶溶,混合着家中独有的玉米味道,是一种别样的安详时刻。也许在此刻,远在上海的姐姐与工地打工的爹也在默默地看着月亮,深深地思念。

艾略特认为,作品的感染力并不在于作者的强烈情感,相反,作者的心灵是一个“容器”,“用以捕捉与储藏无数的感情、词汇、形象”。在胡静的散文中,并没有直观上令人热泪盈眶的片段,但正是一种对于平凡的记录、对于生活的表达,构成了真率的叙事风格,也形成了恬淡善美的抒情方式。奉献与守望是本部的两个关键词。正是因为生活是由一个个平凡的人所构成,肉体的守望与灵魂的飞越便成为了生命最好的见证。在胡静的散文里,细微之处皆蕴藏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实则是对生命深度的细腻刻画。在《姐姐》中“喷雾器压下的伤静静地趴在姐姐的背上,趴了好多年”,姐姐因家庭贫困而与爷爷奶奶生活,缺失了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教育的机会也因经济条件而被剥夺。在这样的背景下,她逐渐学会了隐忍与坚强,没有沉浸在自怜自艾之中,而是在生活的磨砺中默默成长。平静下来后,姐姐以一种超乎年龄的成熟与责任感,放弃了年幼时或许曾有过的任性幻想,没有经历戏剧性的觉醒或转变,而是以一种近乎本能的方式,默默承担起帮助父母支撑家庭的重担。她的奉献,不是通过豪言壮语或引人注目的行为来表达,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是对家人无言却坚定的支持与爱。守望,则是对过往记忆的坚守与对未来希望的期许。在《家书》一文中,则是通过两封带着“青春里的慌张与虚无”的家书展开的。青春期的迷茫与刻于骨中对于父母的心疼构成了本篇。经济状况如此苦难,但父亲依然选择将家庭的全部结余为“我”购买了电脑,其用一种独属于父亲的、无声的支持,是已然明晓女儿心中牵挂的祝福与奉献。在胡静的笔下,每一个守望的瞬间都是时间的低语,讲述着关于坚持与等待的故事。这些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却能在人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让人在平凡中感受到不平凡的力量。散文《守望》则是对奶奶去世十周年的怀念之作,几则有关奶奶的往事构成了少女心中洒脱、勇敢的“英雄”形象,“我”试图用文字捕捉那些关于奶奶的珍贵记忆,其实奶奶就在身边,已然化成了自己的影子。在《玉米味的月光》中,作者以深情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母亲对于家庭团圆的深切守望。母亲是不善言辞的,但并不代表母亲于中秋之夜并不思念着在外打拼的父女。秋风萧瑟,思念骤起。月圆之夜下的思念尽管无声,却是足斤足两、弥足珍贵的。尽管无法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但母亲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对家人的思念与期盼融入到了日常的生活之中。她走进玉米田,开始忙碌地掰玉米。每一颗金黄的玉米粒,都仿佛是她对家人团聚的渴望与期盼,凝聚着她对家庭温暖与幸福的执着追求。或许并不需要过多的描写,母亲站在那里,本身就是一种独有的感动。

二、倾心感悟,寄情哲思

面对爱、死亡、孤独等人类重大命题,胡静选择用亲身去看、去走、去感慨。在她的散文集中,诸多富含哲思的语句并非简单堆砌的辞藻,而是她深入生活、感悟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细腻的笔触,将自己在面对这些宏大主题时的所感所悟,化为一句句深刻而动人的文字。从胡静的成长经历来看,几分如愿,也有着几分叹惋。对于爱的丰富感受使得胡静的文章处处带着“心疼人”的意味,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理解,也是一种将心比心的共鸣。在《守望》一文,在她的散文集中,关于死亡的篇章并非冰冷绝望的叙述,“我总觉得奶奶没有死,只是搬了家,搬到这里,开始了另一种生活”。奶奶的去世是一种 “转化”,是奶奶所给予的,无言的温柔。在《他去了清水河》一文中,“也许老师离去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知道有多怀念他”。胡静笔下的死亡不是终结的象征,而是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静静地躺在生命长河的尽头,以一种静默而庄严的姿态,提醒着每一个生灵关于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死亡的价值是一种追忆、是一份流连,让人记得生前的好与善,便是最好的慰藉。

胡静对于孤独的抒写也同样是动人的。孤独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重要文学命题之一,有人承受孤独、有人享受孤独。孤独可以是午后的冰块,是一场岁月的史诗,也可以是船尾带血的鱼骨,是无畏勇敢的证明。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那片未被触及的角落。在胡静的笔下,孤独不再是简单的形单影只,而是一种深刻而细腻的情感体验,是灵魂与世界对话时那份静谧而深远的回响。“风景再好,一个人的旅行是灵魂孤独的悲伤。”胡静对于孤独的述写,是真实、熟练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家书》中对于未来、对于理想的迷茫,还是《人在旅途》中对于生存困境的直面,都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自立、一种几分无奈、几分心酸的孤独。胡静将孤独与个人的成长、理想、生存困境等深刻主题相结合,使得孤独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情感状态,而是一种伴随着人生历程的复杂情感体验。这种对孤独的抒写,不仅真实而熟练,更能够触动人心。它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孤独所带来的那份静谧而深远的情感共鸣,同时也能够引发人们对自身孤独体验的思考和反思。胡静通过文学的力量,将孤独这一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转化为了一种深刻而细腻的艺术表达,使得孤独成为了一种可以被理解和共鸣的情感状态。

当然,任何作品都难以做到尽善尽美,胡静的散文集《玉米味的月光》也不例外,尽管它在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才华和深度,但仍然存在一些可以探讨的缺憾之处。在主题的表达上,虽然胡静的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在某些篇章中,胡静采用了以“我”为主要叙事视角的手法。此种叙事策略,固然能够赋予作品鲜明的个人特色与情感深度,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与坦率,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叙述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主题的深度挖掘与广度拓展。过度依赖于个人经历与情感的抒发,可能导致作品在探讨某些主题时,缺乏对其他视角与立场的充分考量与呈现,从而使得主题的探讨显得不够深入。从结构布局的角度来看,虽然胡静的散文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清晰而连贯的结构,但在某些篇章中,可能会存在段落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或逻辑不够清晰的问题。这种结构上的不足可能会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某些部分略显跳跃或断裂,可能会影响整体的阅读体验。在创作的过程中,胡静认为文学的真谛,就是借助不同的场景和人物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情怀,因为人性是相通的,自我即他人。在散文集中,姐姐、雪花姐、王老师等人物并非独立的个体,在与“我”的交往中,深厚的情义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情感纽带,这些人物的故事和经历,实际上是作者内心深处情感与记忆的投射,是对人性美好面的颂扬。在与这些人物的互动中,胡静不仅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更通过这些关系,探讨了人性中的善良、勇敢、坚持与牺牲。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个生动而饱满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这些人物产生共鸣,共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玉米味的月光》作为胡静的首部散文集,展现了她作为一位年轻作家的才华和潜力。她的文字既有着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又有着对生活和文学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从主题上来看,《玉米味的月光》所探讨的主题广泛而深刻。它既有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也有对自我成长的深刻反思;既有对人性美好的颂扬,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剖析。这些主题相互交织、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意蕴深远的文学世界。胡静通过她的文字,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90后作家对于生活和文学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就文学技巧而言,胡静的散文语言质朴而不失优美,细腻而不失力度。她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同时,她还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真实感和画面感的世界。胡静的散文集《玉米味的月光》无疑是一部情感真挚、笔触细腻的文学精品。本作不仅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更体现了她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与深刻洞察。皎皎如月,是深情的回望,是流连的家书,是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是一份别样的恬静,一个坚韧、温柔的灵魂。(作者:宁夏大学文学院 苏兆博)

[责任编辑:陈慧昇]